《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一個現代人,他的修養表現在非常優雅地運用我們的母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郝銘鑑

4月2日上午,語言學家、《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終年76歲。

《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2018年郝銘鑑先生參加思南書局快閃店的活動現場)

剛剛從上海靜安中心醫院告別了郝銘鑑先生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十分悲痛。“郝先生是出版界公認的出版編輯大家,我有幸和他共事多年,跟隨他學習、接受他指導,受了他很大的影響,尤其敬佩他的學養和作風,感佩他數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治學風格和職業風範。”闞寧輝說。

  多年來,郝銘鑑先生創辦的《咬文嚼字》雜誌和由他主持的一系列面向全國出版、文字工作者的文化活動和咬文嚼字培訓班,都有廣泛的影響力,培育了諸多語言文字、編輯出版從業人員,為中國出版界和語言文字界留下了寶貴財富。

《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郝銘鑑題字:風雨陰晴君莫問,有書便是豔陽天)

作家陳保平曾寫道:《咬文嚼字》的了不起,還在於它不是一味地“咬”和“嚼”,編輯部經常舉行筆會、研討班,對如何規範中國語言文字進行課題研究。2003年,他們與有關部門合作,發佈了《264組異形詞整理表(草案)》。在創刊十週年的慶祝會上,他們又發佈了《當代漢語出版物中最常見的100個錯別字》。這是他們在數年時間裡,在全國調查了100家新聞出版單位的用字情況並且整理了3000本圖書、1000冊期刊、100份報紙的差錯,最後依據出錯頻率及專家評議編製成此表。公開發布後,它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眾多文化部門學習的材料。

《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郝銘鑑著《字雨詞風》)

作為資深出版人、總編輯,郝銘鑑先生編過許多重要的圖書,如《中國新文學大系》《文藝探索書系》等。晚年,還出版了一本語文隨筆集《字雨詞風》,其中有語言生活中的熱點話題,有語文學習中的獨家秘笈,有編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提起郝銘鑑先生的才學,闞寧輝欽佩不已:“郝先生思維縝密,出口成章。在和他共事時就發現,郝先生幾乎出席任何一場活動會議的講話,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條分縷析,結構完整,觀點鮮明,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化魅力,讓我們這些後學十分推崇。”

  郝銘鑑先生是上海出版界的“一枝健筆”,以其極富感染力乃至戰鬥力的文風聞名,但在生活中,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他像我們的老大哥,像學生時期的最讓人敬佩的語文老師,既十分關心我們的工作和職業發展,同時也把寶貴的人生經驗分享給我們,”闞寧輝說,在他心中,郝銘鑑先生是上海出版界屈指可數、不可多得的選題策劃和內容創新的“智多星”。

  “智多星”這一稱號放在郝銘鑑先生身上是名副其實。1995年,全國有8000多種刊物,200多種語文刊物,市場飽和。但幾乎沒有針對社會語言應用的刊物,郝銘鑑先生躍躍欲試,創辦了雜誌《咬文嚼字》,這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份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的刊物,它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聞名。“咬文嚼字”原本是貶義,但他堅持使用。“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度。”

《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郝銘鑑先生想出的刊物面世奇招——向我開炮)

一份語言文字雜誌要如何贏得市場的關注?郝銘鑑先生想出一個“奇招”——向自己開炮,重金請讀者挑刺。在刊物裡發現一個錯獎賞1000元,當時的市場價為一個錯誤10元錢。為了提升大家的積極性,郝銘鑑先生特意設計了一處錯誤——將封面上咬文嚼字的“嚼”(jiáo)注為拼音“jué”。這次營銷獲得了極大成功,全國200多家媒體報道了這則消息,刊物三次加印,《咬文嚼字》成功進入大眾視野。

  “郝先生治學上很嚴謹,但又非常有智慧,機敏靈活,尤其是從他創辦《咬文嚼字》上看得更清晰,這樣一本嚴肅的語言雜誌,辦得如此出色,他能非常巧妙地將出版與學術文化、社會熱點結合,特別厲害,我也學習到了不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說。

  在《字雨詞風》中,郝銘鑑回憶剛開始辦《咬文嚼字》的時候,曾給編輯部同仁提出要求,要把刊物辦成語言生活的氣象站。“在我看來,一個字的崛起,一個詞的風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特定時期的語言氣象的標誌,在它背後隱藏著的是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的心理狀態。”捕捉和觀察“字雨詞風”,正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有“氣象報告”的特點。

  隨著刊物的創辦,郝銘鑑先生也目睹了20多年社會語言的發展變化。“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在不斷變化。他也從“恐網”,變成了熟知“佛系”等網絡用語的網民,他說:“網絡語言是社會語言領域最活躍的領域。我尊重網民的智慧,也相信社會大眾的語言底線。”

  如今,《咬文嚼字》編輯部在每年年底公佈的十大流行語榜單也成為了標誌性活動。“流行、創新、文明”是這一評選的三大原則。郝銘鑑先生對漢字充滿了敬畏,但也積極擁抱新生潮流,同時也警惕社會語文生態的粗鄙化。對於具有語言智慧、形象刻畫生動詼諧的詞語,他會感到驚喜;對於只有形式軀殼的詞彙,他直接斷言不會流傳下去,對於帶有粗俗意味的流行詞,他會直接批評“既無語言智慧,又無內容形式,只有語言使用者的任性。”

《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郝銘鑑先生展示《咬文嚼字》創刊號)

郝銘鑑先生患病之後,始終非常樂觀。2018年思南書局快閃店在南京路步行街舉辦了一次紀念改革開放的活動,邀請40位各行各業的40位嘉賓,談一談自己與上海、與國家共同成長的經歷。闞寧輝回憶,因為擔心郝銘鑑先生身體不適,所以前往他家中探望。“郝先生當時病情有所好轉,他覺得沒問題,慨然應允我們的邀請。記得那場對談非常精彩,我陪同在旁深受感動,在病痛的折磨下,郝先生始終保持著一個文化人的獨立思考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當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對談視頻,他還表示了一些顧慮,覺得自己的表達沒有以前那麼流暢自如了。但我們完全沒有這個感覺,他依然妙語如珠,風采照人。”

  今年的除夕之夜,闞寧輝短信問候了郝銘鑑先生,郝先生最後回覆了一句話“讓我們一起迎接春天吧”。“現在春天來了,他走了。將郝先生的治學精神傳承下去,我想是懷念他最好的方式,”闞寧輝說。

  郝銘鑑先生多年前曾在一篇文章中寄語青年:“漢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漢字傳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如今漢字的接力棒已經到了我們手裡,如何正視漢字的生存現狀,提高漢字的文化地位,讓漢字綻放出更為燦爛的花朵,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漢字傳人,好自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