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想念媽媽懷抱的“小松鼠”

上網課時,一位語文老師向孩子們出示了一張圖片,請孩子們根據圖片內容進行大膽的想象,再將自己想到的內容寫下來。

這張圖片畫著一隻小鼴鼠親吻一朵小黃花的情景,看上去溫馨又可愛。

孩子們用自己純潔的眼睛用心觀察著,寫下了一篇篇富有童趣的小練筆。

老師批改著練筆,不時被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逗得微笑起來。可突然間,她的臉色變得十分凝重,眼前的文字讓她的心感覺到一陣刺痛。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那是一個失去了媽媽的孩子寫下的文字:

“小鼴鼠要給去世的媽媽掃墓。它找啊找,找到了一朵小黃花,非常開心。因為媽媽最喜歡黃色的花了。

它聞了聞花兒,太香了,好像媽媽的懷抱一樣香,它忍不住哭了起來。

因為,他實在是太想媽媽了!”

看著這段短短的文字,老師不禁淚溼眼眶,她竟不知道該為孩子寫下什麼樣的評語,任何安慰的語言在這一刻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孩子們是如何看待死亡和悲傷的

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這一點,歷經世事的成年人早已學會看淡,若真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夠試著調節情緒、走出陰霾。

可是孩子們又是如何看待“生命和離去”這樣的主題呢?

我們可能會過於主觀地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不會有什麼深切的感受和強烈的印象。

可是看看這個孩子的表現,我們就會發現親人的逝去也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悲傷的陰影

特別是在眼下的疫情期間,孩子本身就承受著居家防疫帶來的巨大壓力,若是再遇到親人離去的不幸事件,孩子會承受到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如果我們不去開解、不去安慰,不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與分離、生命、死亡有關的“悲傷教育”,負面情緒就會在孩子的心中不斷積累,並會引發異常行為和情緒反應

  1. 哭鬧不止: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年紀小的孩子身上,他們雖然無法理解“死亡”的意義,卻會對“失去”和“分離”有所感受。由於他們還不能準確表達情緒,因此常會哭鬧不止,並會不斷地尋找失去的親人,食慾、睡眠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 強烈的失落感:再大一些的孩子對於死亡有了淺顯的認識,但總覺得死去的人還會醒過來陪自己玩耍。可是這樣的認知遲早會被打破,此後他們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失落感,也容易生氣、發怒、哭泣,有時還會表現得過度冷漠。
  3. 恐懼、不安:當孩子已經知道失去的人再也不會回來時,他們會對死亡產生好奇心,會詢問很多與之相關的問題,並可能因此產生恐懼感,心情也會起伏不定,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生氣、不安。
  4. 焦慮情緒:等到孩子對死亡的認知趨於成熟和完善時,他們會懷念失去的親人,也會為不確定的未來焦慮不已。有時他們還會表現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成熟感,那是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其他身處於悲傷之中的家人。
  5. 持續悲傷:在性格內向的孩子身上,悲傷情緒會體現得更加明顯而持久,這會讓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寡言、鬱鬱寡歡。

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小孩子開始意識到死亡這件事,比一般家長想象得早得多,大約四、五歲開始,孩子就知道死亡的存在。”

這樣的真相常常會被家長忽略,不僅如此,悲傷對孩子的情緒、心靈、性格的影響也會比家長預估的要嚴重的多。

因此,我們不必在孩子面前諱莫如深、刻意迴避,不妨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話語解釋清楚生命由盛到衰的自然規律,讓孩子能夠逐漸認識到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雖然無法迴避,卻也無須恐懼、不安。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做好“悲傷教育”,幫助孩子及時緩解負面情緒

疫情期間,我們更要注意做好對孩子的“悲傷教育”。在親人離去之後,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並可以從以下幾點去緩解孩子的悲傷情緒,讓他們能夠逐漸從痛苦、失落中走出來:

1.引導孩子直面悲傷的“心理源頭”。

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時,很多家長擔心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總是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相關話題。

若孩子對家長進行詢問,家長也會做出如臨大敵的反應,要麼給予孩子含糊其辭的回答,要麼直接粗暴地責怪孩子:“你怎麼總問沒用的問題?”

家長這樣的反應只會讓孩子對死亡平添出神秘感、畏懼感,他們會覺得探討死亡、表達悲傷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於是他會選擇將悲傷壓抑在心底,可這無疑會讓悲傷不斷放大,將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應當引導孩子“直面悲傷”,因為這是戰勝悲傷的必經之路。

比如,我們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生命的規律,告訴孩子生與死就像季節更替一樣

,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也是每個人都要有的一種經歷。

與其每天為死亡悲痛難當、恐懼不安,還不如珍惜寶貴的、唯一的生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2.嘗試用正面思考改善孩子悲傷的心境。

在直面悲傷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正面思考”

當孩子一遍一遍地回想傷心往事、垂淚哭泣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服他們展開積極的回憶,比如可以回想過去經歷過的一些愉快的事情;

我們也可以鼓勵他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美好情景進行積極的想象,這會大大改善孩子的心境,也會讓他們的心態變得陽光起來,有助於擺脫持久的悲傷情緒。

我們可以在晚上孩子入睡前進行這樣的“正面思考”,它不但能夠帶走悲傷,還能夠幫孩子減少心理壓力,可以讓孩子帶著輕鬆愉快的情緒順利入睡。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3.用眼淚幫助孩子釋放悲傷情緒。

在悲傷情緒的影響下,無論大人、孩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

我們不必誇大“流淚”的後果,也不要對孩子加以苛責,更不能強迫孩子“忍住淚水、不能哭”。

相反,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在難過的時候痛哭一場,這樣才能更好地釋放悲傷情緒。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些心理學家對“流眼淚”這件事情進行了科學角度的研究,提出流淚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正常本能”,也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呈現出的“情感的自然表達”。

因此,我們不但不能阻止孩子用哭泣表達悲傷,還應當在自己快要被悲傷壓倒的時候,允許眼淚自然而然地流出眼眶,哪怕這會被孩子看見,我們也不必感到難為情,更無須遮遮掩掩。

若孩子對此有疑問,我們可以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分享各自的心情,這對於排解悲傷也是很有幫助的。


疫情期間,補上“悲傷教育”這一課,告訴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話題


只不過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能毫無顧忌地哭個不停

,否則長時間放聲大哭會損傷聲帶,引起聲音嘶啞;有時還會出現頭暈、頭疼、呼吸困難的問題。

所以我們應當提醒孩子,只要悲傷情緒得到發洩,心情比之前感覺輕鬆,就可以適時地停止哭泣。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熱愛讀書、學習的老爸,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

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