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清明

陝西儒家文化傳播中心 昨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時節話清明

【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清明時節話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習俗】

按習俗,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將食物供祭在墓前,再講紙錢焚化,為墳墓培新土,折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並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時節話清明

清明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時節話清明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也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清明時節話清明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這也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清明時節話清明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時節話清明


清明時節話清明


主辦:

陝西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

主編:趙建峰

副主編:崔管齊 孫燕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