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0期】 你可以放聲大哭了:致哀祭思 蓄積力量 延續希望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0期】 你可以放聲大哭了:致哀祭思 蓄積力量 延續希望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系列心理輔導文章由湖北省婦聯攜手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省心理學會的相關專家學者聯合推出

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達深切哀悼的日子。逝者安息,生者奮發。心裡有光,人間有愛!

這場與疫情的抗擊不知不覺過了兩個多月,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而有策略的階段。有很多人在這段時間裡一直壓抑著自己,緊繃著神經。有人沒日沒夜地在崗位上辛苦工作,可能還束手無策地為被隔離的親人擔心,又或是焦躁不安地在家裡等待一個安全的信號。我們的肩膀是年幼孩子的依靠,是年邁老人的支撐,是家裡的頂樑柱、定心丸。然而,面對種種壓力,一味地剋制並不是最有效的應對方式。有時候告訴自己,你可以放聲大哭一場,反而能夠幫助疏通低落的情緒和消極的想法。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0期】 你可以放聲大哭了:致哀祭思 蓄積力量 延續希望

悲傷痛苦的

來源


痛苦、難過、無助、絕望是疫情裡常見的幾種情緒。這些情緒都是遇到危機情況的正常應激反應,他們的出現可能有以下原因。

1、 親友離世。每一次重要的家人、朋友的離開,對我們來說都是生命中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生路口的轉折點,還會引發我們潛意識裡對死亡的焦慮恐懼。

2、 替代性創傷。每天的電視、手機新聞媒體都在播放著新增感染和死亡人數,即使是陌生人的故事,也同樣牽動著我們的心,令人情不自禁地為他們感到難過遺憾。這些壓抑的故事從社交網絡四面八方傳來,無形中對我們自己造成了替代性的傷害和壓力。

3、 缺乏交流對象

。隔離措施造成了一些家庭可能從春節至今都無法團聚。長期獨處,缺乏必要的人際社交,內心的想法無人開導、難以排解,令我們感到孤獨和憂鬱。


隱藏哀傷的

原因


1、 過於理智,害怕被評價。理智有時會故意把痛苦的情緒掩藏起來,讓人無法觸碰。有人不願承認、接受悲傷,將其視為軟弱無能的表現。

2、 擔心對家人造成負面影響。我們希望家人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在疫情中看到信心,或者起碼不至於過度悲觀消沉。我們擔心淚水會傳遞脆弱和無助,因此將哭泣吞嚥回肚子。

3、認為悲傷情緒都是消極的,有害的。悲傷、焦慮、恐懼等情緒常常被認為是不好的,但實際上喜、怒、哀、樂都是人類正常的狀態。所有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當前情境下的自己態度,更深層地意識到我們迴避什麼,厭惡什麼,想要什麼,珍惜什麼。


放聲大哭

合理宣洩


1、 直視並接納哀傷。每個生命都會歷經發展和死亡的階段,從人一生的角度來看,喪失是不可避免的,相比看似理智的壓抑,坦然的接受是一種更積極的應對方式。

2、 適當的情緒表達。告訴自己,可以放聲大哭。沒有人有權利批判別人發洩悲傷,一個人肩負的重擔不能成為強迫她一直保持微笑的理由。我們不僅是家人的依靠,家人其實也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是孤身一人,我們身後還有其他人的關懷,祖國和軍隊的守護。

3、重新思考生命的重心。痛苦帶來的收穫是讓曾經不起眼的事物變得突出,讓容易被忽視的感情及時被珍視。許多的事情會被重新排序定義,人生的意義還將繼續代代傳遞。


放聲大哭不是懦弱,恰恰是一種堅強,是為了卸下包袱,重新整裝待發。現在是芳菲四月,春夏之交。“凜冬早已離去,雪融草青,相信會有新的相逢將溫暖延續”。


本文作者:朱健立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社會心理研究中心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