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春分後15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原本是一年24節氣中的一個節令,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先賢歷史人物的演說,”清明節“,已成為了中國人回鄉祭祖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

清明祭掃的來歷,歷朝歷代都較為崇尚。基本分為到墓地祭掃,或在祠堂內祭祀。

在古代,一般的人家,都會前往先祖的墳墓祭祀掃墓;大富大戶人,就會修建同宗同祖的祠堂進行堂祭;而在封建帝王時期,皇家貴族們,則都有自己的祖廟或祖祠,又稱為”太廟“。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有關清明節祭祀先祖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認為,清明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的一位賢士——介子推。

介子推,生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是春秋”三傑“之一,也是晉文公逃亡落難之時,忠心追隨晉文公的”五賢士“之一。

晉獻公晚年,因迷戀並寵幸年輕貌美的驪姬,致使驪姬亂政。

驪姬先是在晚年時期,仰仗著晉獻公的王威,廢掉太子申,並立下了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陷入了政權奪勢的漩渦中,驪姬母子並沒有如願讓奚齊登上皇位。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晉獻公的三子夷吾,在亂局中登基,成為晉惠帝。

晉惠帝雖然取到了帝位,卻擔心哥哥公子重耳搶了他的皇帝寶座,於是將重耳趕出晉國,並派出了殺手,四處追殺重耳。

當時的重耳,雖然德才兼備,奈何勢單力薄,流亡期間,受盡了苦難和歧視。

好在,重耳身邊有介子推等賢士,對重耳忠心耿耿,不離不棄。

《晉書》等史料記載,重耳在逃亡的19年間,最艱難的時候,只得煮些野菜充飢。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菜根譚》中說: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為。貴族出身的重耳,卻對這些苦澀的野菜菜根,難以下嚥。

介子推得知後,一個人躲起來悄悄地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同野菜放在一起煮。

當重耳狼吞虎嚥地吃下了這些葷味的野菜,填飽肚子後,才想起來問,肉是從哪裡得來的。

當最終得知真相後,重耳感動得淚流滿面。

傳統文化《易經》中說,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經過19年風餐露宿的逃亡生活,吃盡了苦頭的重耳,最終回到了晉國,登基為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史稱”晉文公“。

都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晉文公苦盡甘來後,時刻不忘介子推當年的”割股餵食“的恩情,就想啟用介子推出仕做官。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令誰也沒有想到,介子推硬是不願意做官,還帶著母親隱居於山西介休的綿山之中。

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不惜下令放火燒山,可即使這樣,仍然事與願違。

介子推最終選擇了與母親一起合抱樹,而焚死於山中。

所謂,患難見真情,介子推在晉文公落難時,不惜”割肉啖君“,留下義舉和千古美名,為何卻不願意繼續輔佐晉文公呢?

”源易緣“認為,或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介子推厭倦了政治上的明槍暗鬥

親眼所見周朝的日漸衰微和晉國的太子黨爭,以及長時期追隨晉文公以來,他肯定感受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和人心的險惡。

與其在爾虞我詐中生存,倒不如做個山中隱士,落得逍遙自在。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於是,介子推沒有像狐偃、壺叔等朝臣那樣,倚功自居,主動請賞,反而對這些人投以了鄙夷之情。

二、介子推志不在做官,辭官為避世

《左傳》記載,晉文公重返晉國,並順利登上王位後。當年曾追隨重耳的人,曾邀功請賞,這也是情理之中。

可介子推則認為,重耳能夠復國,實為天意。他的忠君的義舉也是發乎自然,沒必要非得得到獎賞。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唐朝詩人盧象,曾留下一首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詩中,談到介子推辭官,不願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因,偕母歸隱綿山,是為”避世“。

三、功成身退,晉文公曾忘賞介子推

在如今的山西介休綿山介子推祠廟中,有這樣一幅楹聯。

上聯為: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已經肝膽碎;下聯:功成身退,問諸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重耳歸晉,成為文公後,曾經下令賞過隨行他逃亡時的重臣賢士們,卻未提及介子推。

介子推當時還寫下一首賦詩:“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看到介子推的詩,晉文公羞愧難當,感到自己忘恩負義。於是他在悔悟中下令尋找介子推,最終為逼其復出,不惜三面焚火燒山。

當年的那場熊熊烈火,曾燃燒了三天三夜,但介子推與母親,抱樹而死。

清明寒食的由來:賢士介子推曾割股侍君,為何還與老母焚死山中?

晉文公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萬分悲痛之餘,做了兩件事:一方面下令介子推死時這一天全面禁火,吃寒食,以表達自己的哀思;另一方面,在綿山抱腹巖雲峰寺內,為介子推立廟,修建了”介祠“。

如今的山西介休,已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

更有後人,用文字盛讚介子推:假令當年,祿賜文公,不過以萬鐘相加,為十九年共險阻艱難之報;安得今日,田封綿上,獨超出諸臣而外,歷千百世享馨香俎豆之榮。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