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天聖山安福寺,位於西坑畲族鎮西坑村孫山自然村北山坳,環境清幽,山色空靈,殿宇宏偉,梁宇塗金,這裡是文成著名的旅遊景點與佛家弟子朝聖之地,前來安福寺禮佛的香客和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特別是大年初一,這裡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銅鈴山鎮石門村是鶴息尖下半山腰的一個千年古村。鶴息尖一就是現在的綠水尖,至於何時改名為“綠水尖”已無從考證。鶴息尖海拔1251米,原山頂設有航空標,現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信號發射塔。鶴溪邑士吳道典在《石門志》中寫道:“青田八都之鄉有石門,其地多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宅下有石似門,澗水從中而出,汩乎有聲,因名其地曰石門,葉氏實居於此。”據《南楚葉氏本派徙居記》記載:葉氏石門始祖是葉嘉,於唐元和庚子年(820)春,帶領子孫從麗水松陽縣旌義鄉遷居石門開基發族,劈山造田,繁衍生息。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安福寺與石門村這個相距達8公里,八杆子也打不著的兩個地方,竟有著扯不斷,抹不開的關係,安福寺與石門葉氏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從唐至宋,西坑名為西演坑,安福寺名為欏源。石門葉氏延至第四代子孫時,已是人丁興旺,田地廣闊,安福寺一帶也成為葉氏家產。為了便於管理田產,葉嘉第四代子孫武順、尚富搬遷至欏源創基立業,營構屋宇、馬枋、塘碓而居。從而也有了建造寺院的曠世之作。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說,先時欏源外面夏田垟(即今八角亭邊)有一座卑窄的小古剎,始建於唐元和三年(808),供奉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因世久傾頹,導致殿宇毀壞,牆垣坍圯,法座無光,施主無僧,香菸不續。對此,葉嘉公第六世孫惟簡、居玉兄弟倆,與高僧心空和尚一起,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經營重建舊古剎。

神奇的建築都是有故事的,安福寺也不例外。故事一:寧波籍的心空和尚在慶曆戊子年(1048)孟春的一個夜晚,偶遇一鬆形鶴骨、器宇不凡的老者,告訴他天聖山藥師佛的弘化道場急需修繕,叫他前來幫助掌舵,心空和尚正想盤根問底時,卻被施主喊醒,原來是夜間在普陀山伴山禪院修禪後憩息時所做的酣夢。他以為有神啟,便從普陀山起程,按夢境提示的線索前來尋找聖地藥師佛的弘化道場。當他抵達西演坑欏源時,看到山上竹柏成林,蒼翠欲滴;山下是潺潺溪水,常年流淌不息,一派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景象,恰如夢中神靈所示,於是便與惟簡、居玉兄弟商議復建古剎。故事二:惟簡、居玉兩兄弟興建廟宇時,方才庀工,忽棟木霎時不見,凌空飛至欏源屋側。惟簡、居玉兄弟倆均謂異事,遂發宏願,決定舍基捐租、捐田施捨,在青邑八都西演坑欏源闢址建造安福寺禪堂一座,大雄寶殿坐壬向丙,創立釋迦寶殿法堂、庫房、禪室,並改其名為“安福寺”。此故事後來還被葉氏裔孫字時信名葉誠寫進《葉氏建安福寺志》。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然,這樣的故事是司空見慣,不足為憑。但它也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安福寺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還有讚美的詩詞。玉山步月氏庠生吳勲撰的《題惟簡居玉二公建安福寺詩》一首:

經營寶剎在深源,安福從來自此傳。

喜舍郊田供釋老,樂捐良產作梵園。

長迎香火千年焰,常結燈花萬古延。

檀那留名遺後代,賢能孫子近金鑾。

還有庠生嵩山留忠朝題《贊重建安福寺詩》雲:

欏源佳景耀前山,飛木鳩工興璧間。

傾圯誰思煥棟宇,翻蘘獨力葺禪關。

小庵一靜創幽僻,高雅千楹起壯觀。

蓁蕪田園經墾複,明師譽美可延年。

從此安福寺走上了繁榮發展之路。據嘉慶十一年十月的公告《特授浙江處州府青田縣正堂加五級記錄五次張為非蒙作主等事案奉》等史料記載,自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1200餘年來,安福寺先後買下葉岸沙降、西坑雞心隴、後垟、孫岙、八角亭、垟源嶺、前壟坳、包山、前垟、高坵、倉斜、後坑、蟹坑、交垟、黃山、葛藤壪、古洞坑、赤水垟、石門南垟、茶園淤、九岱山、楓樹坪、吳坳羅翠、黃連坑頭、下鋪、上斜、都鋪等周邊各村土地近50處,計田地數百畝,山場數千畝。還有史料記載,安福寺原建規模宏大,分聖門、金剛殿、大雄殿、三聖殿四進,素譽浙南名山古剎。歷史上曾經有明真、德信、法見等高僧37人住持道場,弘揚佛法,以種種法門應病與藥,化人無數。浙江東陽縣上鞍田的法見法師,生於清雍正元年(1723)正月,乾隆廿一年(1756)住持安福寺,廿八年(1763)鼎力重修安福寺大殿及兩廡、聖門等,期間有廣福、廣蒼、廣錫、廣英、廣惠、廣海6位弟子,分掌各寺。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明清時期,僧俗名流相聚於此,吟詠題賦廣為傳頌。寺內原有歷代名人楹聯、匾額及題詠等許多墨寶: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吏部左侍郎何文淵親書楹聯一幅;青田知縣鄧公書“鷲嶺慈宗”金彩巨匾;更有甚者,據說清世祖順治皇帝親筆為該寺院御書“大雄寶殿”。可惜,這些都在時光中化為傳說,不知真偽。現存的只有清光緒年間的“安福禪寺”石匾,靜靜地站立在安福寺的一角,默默地向人們敘述著千年的滄桑。

1200餘年來,石門葉氏一直伴隨著安福寺。安福寺幾經毀壞,石門葉氏歷代太公毫不吝惜,慷慨施捨節儉淨資重新修繕重建,據《文成縣誌》、《青田縣誌》、安福寺碑記等史料記載,南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歲次乙丑予以重修;明思宗崇禎丙子年(1636)又重修;清聖祖康熙癸卯年(1663),高僧明真和尚重修;清高宗乾隆辛未年(1751),高僧德信和尚繼予重修;乾隆癸未年(1763)七月丙子日又予重修;清穆宗同治甲子年(1864),葉氏後裔子孫再次重修;清德宗光緒壬午年(1882)重修。至民國時,該寺院共有房屋54間,全部為葉氏家族或獨資、或助資所建造,石門葉氏為安福寺化盡巨資,也從安福寺獲取安寧。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歷史在靜靜地行進,安福寺亦漸漸地失去了昔日的輝煌,1949年,葉氏族長派讓川的葉積良(系石門葉氏第26代伯蘭公後裔)為齋公,管理寺院、山林、田地。1951年土地改革時期,將寺院原有田地分給讓川村的葉積良、葉志巖、葉志梅、葉逢群等人耕作管理。1957年,安福寺興建苗圃,三聖殿和大雄殿被改建為苗圃用房。1958年,安福寺被改建為畜牧場,並辦起了農業中學。1963年春,又把畜牧場改辦為文成縣國營苗圃,清除泥塑木雕。“文化大革命”期間,唸佛誦經等活動一律取締,僧人還俗從事農業生產。1972年,苗圃在建房時,將大雄殿和三聖殿原址,改建為磚木結構的職工用房。同時,還想把安福寺門口的兩層樓房改為三層樓房,因石門葉氏與當地村民反對,改建計劃終沒落實。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至20世紀末,仍保存青石方柱單間閣樓式聖門,石刻陽字門聯“地號欏源一水音清梵宇;脈分鶴頂群峰翠聳沙門”。金剛(彌勒佛)殿用材講究,保存完好,面闊九間18.4米,進深7.6米,穿鬥樑架,簷柱坐鬥置翹昂託挑尖梁頭負加出簷桁,平脊缺吻,重簷歇山式。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滄海桑田,歷史進入21世紀,安福寺又走進人們的視野。2002年冬,西坑鎮黨委、鎮政府召開關於如何利用安福寺來帶動振興本區域旅遊業發展的座談會,拉開了重建安福寺的序幕。2008年4月2日,安福寺重建工程正式啟動。2014年10月23日,安福寺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來自全國各地66位高僧及4萬餘名善信居士,見證了這一莊嚴殊勝之盛會。如今的安福寺是浙江省寺院裡建築面積最大的一個,佔地面積1410畝。現任住持達照法師。

願安福寺一切安好!

旅行見聞錄: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原標題《安福寺與石門葉氏,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