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思親淚;舉國哀,祭英烈

清明時節雨紛紛,已經連續幾天陰雨連綿,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巧合也許是,天意也許有,這雨是媽媽的眼淚,是思親的眼淚,也是祭英烈的眼淚。

  • 清明雨,媽媽淚

在我記事這幾十年來,清明節前後,還真是陰雨天氣居多。記得小時候的清明節,母親總會在濛濛細雨當中,拿著早早準備好的祭品,挎上蓋一塊藍花土布的竹籃,撐著一把黃油布雨傘,急匆匆去河對岸幾里地遠的外婆家,給已逝去的外公及先人們上清明墳。而我總會站在河的這一邊,看著褐黃色的背影漸行漸遠。

好多年都不明白,媽媽為什麼總要把閣樓上落滿灰塵的竹編籃子取下來,細細擦拭,再小心地裝滿祭品、棉沙糖、糕點等去上清明墳呢?在很久以後的一天,我陪媽媽去給外公上墳時,伯母的一番話讓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竹編籃子是外公親手編織的,也是媽媽的嫁妝之一。多年以後,我自己成家了,每年在清明回家給先人們上墳時,才明白媽媽的用意。

清明時節的竹籃,是媽媽對外公的思念;清明時節的細雨,是媽媽思念外公的眼淚。成年之後,清明時節的雨,也成了我思念父親的淚眼。

清明雨,思親淚;舉國哀,祭英烈


  • 欲斷魂,思父親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細雨連綿,連不遠處的山頭都籠罩在朦朧的雨霧當中,好像暈上了一層濃濃的牛奶,化都化不開。看著這有意境的美景,心中的哀思不由自主地冒出來。疫情當前,不能親自去父親墳上拜祭,不能親手整理整理墳邊的雜草,不能坐在父親的墳前訴說著女兒家的小心思;只能茫然的坐在窗前,遙望遠方,把思念裝在心裡,那眼神好像能直視千里之外父親的墳頭。淚眼朦朧之中,父親的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可陰陽兩隔已經18年。那種心痛,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這也許就是欲斷魂吧。

父親在村子中,被村人認為是一名孝子。在當時生活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在爺爺奶奶都健在的情況下,父親每年都會在清明節這一天,扛著鐵鍬,拿上祭品,早早的來到祖父母的墳前盡孝;再把祖父母的墳頭,厚厚的培一層土;接著把家裡先人的墳頭和周邊孤寡墳頭,都細細地添上一層土,壓結實,才離開。他經常說的一句話,至今還在我耳邊迴響:人再窮,也不能忘了根本。

夢迴當前,父親身兼數職。手拿教鞭,他是一位民辦老師;手拿農具,他是一位地道的農民;在家,他是長子,得頂天立地;在村子,他是德高望重的族人,小紛小擾會找他去化解。我的父親,讓我膜拜的父親,他的行為深深地感染著下一輩人。想想父親,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

清明雨,思親淚;舉國哀,祭英烈


踏青掃墓、培墳上香、燒紙插柳,這是中華傳統的清明時節;是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距今已有久遠的歷史。

如今時代在變,環境越來越好,人們不用手挎竹籃、一腳黃泥、一把黃桐油雨傘的去掃墓了;而是香車寶馬呼嘯而來,奔騰而去,祭品豐富,形式多樣。

新冠疫情還未徹底結束,遠方的遊子,也多了一些祭奠的方式——網上祭奠。無論哪種方式,真誠的是內心,心到就好。因為,我已把父親深深地藏在心底,希望父親在天堂沒有苦痛,只有幸福。

  • 祭英烈,舉國哀

優良傳統,代代相傳;白衣執甲,時代英雄。在此次新冠疫情當前,一群白衣使者,披荊斬棘,遠赴湖北各地,奮鬥在戰疫第一線。

“生命誠可貴”,戰鬥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難道不知道生命是可貴的嗎?他們比我們都知道生命的可貴。

為了救治病人,他們身負責任與使命,帶著人們殷切的希望,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危險時時伴隨著這些英雄。

李文亮醫生,攻堅在戰疫第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他為了搶救病人,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妻兒與親人。

武漢中心醫院副主任,主任醫師,梅仲明在工作中不幸染病,搶救無效去世。江學慶、劉志明、蕭俊、柳帆……這些醫生,都病倒在工作之中,犧牲在疫情當中。

這世上哪有什麼英雄,只是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

在清明節之際,緬懷英烈,向英雄致敬。國務院發佈公告,在2020年清明節這天10時起,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全國人民默哀三分鐘,這是對抗疫犧牲的醫護人員最高的敬禮。

這是一個沉痛的時刻,這是一個追思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清明,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戰疫英雄,要牢記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也要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悼念與敬意。

讓我們每個人在心中點亮一盞明燈,在濛濛細雨之中照亮這些逆行者——白衣天使,讓他們順利前行,讓他們的光芒照亮人們的心間。

清明雨,思親淚;祭英烈,全國哀;下半旗,崇敬禮;戰疫英雄記心間,傳統文化久相傳。天意、巧合,都能表達心中的哀思,為清明添上濃濃地民間色彩。

清明雨,思親淚;舉國哀,祭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