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学日本茶道吗?错了!全错了!

我国没有茶道,即历代都没人去固化一种基于饮茶的文化体符号。
唐宋以来,饮茶习俗渐兴盛于士人圈层,往往在诗词里看到的是友谊象征——自己的好友到了南方去做官,那里湿热难当,瘴气威胁,却还记得给我送来今年的新茶,难能可贵。


但我们也要知道,真诚的背后,是否也存在一点点的炫耀?复杂的情感,往往也是纠缠不清的。
得意之时,也要允许我们偶尔有点小小的炫耀之情的。




我并未曾见过文献有说我们有茶道的原文,如果是我没见到,恕我孤陋寡闻。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有幸伺候过5位老先生饮茶。
老先生们品着类似高碎一样的茶,津津有味地说着典故趣谈。
他们戏称我为茶博士,并说到,茶博士的典故,本来是贬损用的,现在多为尊称。
其中一位说的茶文化我在当时竟然是听懂了:
茶文化的中心不那么复杂。
饮茶可以孤独地饮,但大多是良朋小聚时的谈话节奏工具。
倒茶的“茶博士”是本次茶局的主席,是最有话语权的。
但最有话语权的人,恰恰是放弃说话的人,频频为大家服务,沏茶、倒水。
这才是君子话语权,有决定权,但不滥用,不轻易发言评价。


他将这有限的茶水和香气分配给诸位。
由桌前的诸位逐一发表自己的言论。


赵先生说的多了,就给他补上满盏——读书人之间有默契,这就是告诉他,你的话多了,你稍收收;
钱先生半天没发表观点了,博士用新烧开的水给补上,告诉钱先生说烫嘴,别急——意味着,您可以先说几句啊?
孙先生急于抢话,博士将茶杯撤下,这只杯子不适合您,我给您换换?言下之意,您缓缓。
李先生此行是有暗藏心机的,本来是有事求人,心不在焉。博士将所有人的杯子收走,咱们换一种新茶?暗示可以开始一个新的话题了。如果李先生您还不积极地说这件事,那就视为放弃。


还在学日本茶道吗?错了!全错了!


茶中天地乾坤虽大,但大的不是茶叶,是人心。
更不是什么规矩。
小时候接触到的这一场寒酸茶局,让我了解到的是如何不冒犯他人,又让大家的交流是真诚的。
那一次先生们喝的其实是最便宜的茶。
我一直都清晰地记得,昏暗窗户照下来的西晒阳光下,腾腾热气。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付爱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