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2008年,我开始写《钟南山传》,那年钟院士本命年,72岁,我以为这本书算是一个总结。今年,他又是本命年,84岁,还在战斗。”


2020年2月5日,叶依在自己的头条号上敲下了这段文字。而四天前,她刚从北京飞往广州,见到了正在紧张工作的钟南山院士。


“他明显瘦了,他不经意的微微弯腰,让人的心揪着。我问他休息得怎么样,他回答,有时睡得着,有时睡不着。”


谁也没有想到,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暴发的时候,年至耄耋的钟南山院士还能再次站到抗疫一线。


叶依,一位跟踪报道钟南山十余年、唯一被钟南山院士认可的传记作者。自从她与钟南山院士相识,始终没有停止对钟南山的报道和写作。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传》作者 叶依


01 “永远的‘18楼’,永远的敬意”


钟南山曾经评价,媒体人他最佩服两位:一位是王志,一位就是叶依。


2006年3月6日,这是叶依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政协医卫组委员驻地,她意外撞见大步跨出会议室的钟南山,看见他钻进会议室附近的楼道,叶依立刻紧随其后,“拦住”了钟南山。


几米开外的会议室门口,是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而彼时叶依和钟南山所在的楼道,环境杂乱、光线暗淡。没有比这里更不适合采访的地方了。


“要不上去?”钟南山问叶依。钟南山所说的“上去”,是指一起爬上18楼的会议室。叶依丝毫没有犹豫,便“追”起了钟南山。


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旋转楼梯,每层有21个台阶,会场在3层,中间要爬上15层,这道算术题叶依全然顾不上去算,只管追着“一步两个台阶”的钟院士。刚开始还算齐头并进,等叶依爬到第7层的时候,钟院士已经与她拉开了两层楼的距离,等叶依快爬上第15层的时候,钟院士就已经没影了。生怕跟丢钟院士,快要断气的她不知道哪里来的冲劲,一着急就冲上了18层。


那时,叶依并不知道钟南山是运动员出身,更不知道自己“拼命追逐”的竟是一位七旬的老人。


“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抗击非典的英雄,看上去就50来岁。”


爬上18层,叶依看见有一扇房门开着,悬着的心便放下了。但此时的她,手腿打颤,呼哧呼哧地直喘气,根本直不起腰来。“走进房间,我看见钟院士大气不喘,侧脸注视了我足足有20秒,丝毫不像刚爬完楼的样子。”一位七旬的“老人”,气定神闲地看着气喘吁吁的叶依,这个画面,让她无法忘怀。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一口气爬上18层楼的钟南山院士气定神闲 叶依/摄


钟南山给叶依倒了半杯凉水,“你喝下去,我保证你没事。”喝下凉水后,叶依平复了很多。这时,钟院士坐了下来,面带微笑地对叶依说:“现在请你坐下,我来接受你的‘考试’。”


那天,钟南山留给叶依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这在两会期间绝对是“特殊优待”了。“短兵相接”,让叶依与钟南山真的结缘了。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钟南山有时还会对叶依说:“没想到你‘傻乎乎’地就真的跟我爬到了18楼。”但这也是他对叶依的肯定:一个人如果有这种执着的精神,往往会成功。


02 “伟大是出自如此的平凡”


叶依是一个有着满族血统的北京大妞,少女时代的她是一位小有名声的女诗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人”,出过诗集。


于叶依而言,虽然都是与文字打交道,写健康报道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被动写作”,文学创作才是她的至爱。

与钟南山院士的相识、相知,让她充满诗意的情怀得到了升华。


2008年,叶依得到钟南山的书面授权,成为他唯一指定传记体作品的作者。


钟南山对她说,“你看我这么忙,不可能再拿出这么多时间,去给另一个人重新讲一遍生平过往。”钟院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所以,叶依无比珍视这次写作的机会,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我遇见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之所以这么伟大,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的内心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我渐渐对这件事产生了好奇。我如果不写下来,将来老了我会非常遗憾,无法对自己交代,更无法对自己的文学追求交代。”


但写钟南山,谈何容易?


起初,叶依找不到任何方向,她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写得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叶依知道,这期间也有别人提出要为钟南山作传,但钟南山都没有接受。


有一天,叶依沉思片刻,给钟南山发去了一条短信:“如果有在广州的才人为您写书,水平又高于我,我同样会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个目的:宣传‘南山精神’。”


钟院士如此回复叶依:“不用再说了,我已经定了。”


当时,叶依陷入深深的自责:“我到底还在犹豫、‘啰嗦’什么呢?”


2008年11月,叶依从北京飞到广州,跟着钟南山出诊、查房。


“钟院士一直把救治患者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救人就像跟他的生命捆绑在一起。”


钟南山对患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足以让叶依感动到心颤。叶依在《钟南山传》的后记中如此写道:


“我清晰地看见,伟大是出自如此的平凡。我于是从仰慕他的名,开始阅读他的精神。”


钟南山的患者,年龄基本都比他小,当他们坐在诊床上时,不论是谁,多大年纪,钟南山都会用胳膊垫着患者的脖子,扶着他慢慢躺下,小心翼翼得像在对待一个婴儿。把患者扶起来后,他还会弯下腰,帮他们穿上鞋、系上鞋带。这一连贯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他几十年如一日。


“在诊室的分分秒秒,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你可以感觉到,他对生命的那种深深的敬畏。”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用手为患者捂热听诊器 叶依/摄


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有很多具有传染性的危重患者,身上还带有刺鼻的气味,但钟南山总是会把耳朵紧紧贴在患者的身上,一听就是半个小时。


“钟院士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谛听一个深深的山谷。”


在《钟南山传》的创作过程中,叶依时常在痛苦中挣扎,犹如“蚂蚁啃骨头”。酒店房间的地毯上,都是一圈又一圈的“弧线”,那是她的头发。“我原本一米五的长发,等到书出版的时候,剪掉了一尺,因为稀疏了许多。”


盛名之下,钟南山并不轻松,他所面对的压力、委屈、质疑甚至风险,超乎常人的想象,但是他有坚不可摧的意志,一心勇往直前,什么也阻挡不了他。


一个在生死面前、大是大非面前置自己命运于不顾,而一定要讲出真话的“真人”,一个用雄健的手臂挽起患者,弯下腰为患者穿鞋的蔼然仁者,令叶依满含敬意。


“涤荡的情怀随人物的际遇而汹涌或宁静,一股正气驱动我,文如神助。”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传》


03 “他将体育的品格,带进了此后的生活”


“他将自己曾身为运动员的体育品格,带进了此后的生活。他一生奔波,但是,哑铃重量的攀升,拉力器强度的加码,鹿一般飞奔的速度,轻盈的俯卧撑……一切依然如此生动,他用生活塑造自己。”


叶依是报道钟南山院士健康生活的第一人,作为一位长年报道健康资讯的记者,叶依采访过很多医学专家,但她觉得,钟院士是最以自己的行动追求健康的人。


“钟院士不仅在呼吸疾病方面很专业,他的健康状态,他的健康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


此次新冠肺炎暴发,钟南山奔向武汉一线,对疫情防控作出了关键性的推动。但叶依说,只有少数人知道,当时钟院士的重感冒刚刚康复,国家卫健委一声召唤,他不管不顾,连夜出发。


“抗击疫情以来,钟院士的体重下降了5公斤,每天工作到深夜。”


能在84岁高龄以如此高强度连轴工作,相当程度是得益于钟南山早年的体育基础。


20世纪50年代,钟南山就读于北京医学院时就是一位运动健将。他爱好田径、游泳、篮球、举重等。大三时,钟南山以医学生的身份,参加了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拿下400米栏冠军。1960年,24岁的钟南山获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他的健康生活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引起了百姓的关注与好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钟南山传》之后,叶依又陆续创作了《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忠告》等传播钟南山健康养生理念的书籍。


“我不想再给他添麻烦了,因为他的时间太宝贵了。他信任我,同时觉得把健康理念传播出去是一件好事,所以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完成了稿件的审核。”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健康忠告》


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早防早治、洁净环境,是钟南山倡导的“健康的六大基石”。在钟南山的健康词典里,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两个字——锻炼。


叶依透露,直到今天,80多岁的钟南山还在坚持做对抗运动。


叶依回忆,自己曾经问过钟南山,为什么能坚持锻炼这么多年,“结果他反问我,那你吃饭怎么坚持了这么多年?当时问得我一时语塞……”


钟南山的观点是,健康需要投资,需要营造,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把锻炼看作是与吃饭、喝水、工作一样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叶依说,即使是在会议期间,哪怕只有一两天,钟南山都会带上五条簧拉力器,他那种“传奇式”的肌肉就是这样来的。


很多患者因为久病的缘故,内心犹如装上了一扇大门,他们看见钟南山,总会喋喋不休,不只是诉说病情,还要吐露生活的烦恼,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一说常常就是20分钟。钟南山每次都会像一位故交,耐心倾听,听完过后,他总能握住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


就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很多患者和钟院士聊着聊着,就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站起来说:“我的病好像好了。”“话聊”让无数重病在身的患者,先行卸下了心病。


“钟院士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


叶依在她的作品中提到,要做到心理平衡,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执着地去追求。调查显示,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长寿概率相对要高。但这个目标不能太苛求,以至于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如今,几十年来坚持不辍的健康投资,让钟南山每天都精神饱满,积极乐观,展示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叶依至今还记得,与钟南山一起爬上18楼的那一天,钟南山与他保健医生说的一句话:这个记者太缺乏锻炼。现在,叶依每天会坚持走路,“了解了钟院士的健康理念,而自己不去崇尚,不去实践,我会愧疚的。”


从2008年开始为钟南山院士写传记,叶依迄今已陆续创作了6本关于钟南山的书籍,第7本《你好,钟南山》也将付梓。目前,她还担任着广东电视台纪录片《钟南山》的总撰稿人。十多年来,叶依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一定写出真实的钟南山。


“因为钟南山院士平生最推崇的就是讲真话。”叶依坦言,讲真话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的对与错,而在于是发自内心的。


“际会了如此一位传奇的英雄,让我有机会释放了文学的夙愿。一切,当我对钟院士内心世界充分感悟了,对其精神境界充分领略了,方知如此英雄自有传奇。‘撰主’的精神照亮了我。”叶依尽了全部心力,正所谓:圆满。


钟南山的故事,叶依还会继续写下去。以这份仰望,聊以励志余生。




文章选载于《祝您健康·养生堂》杂志 2020年第3期

微信公众号 凤凰养身研究所(WeChat ID:znjk2833)

作 者 | 杨小龙

编 辑 | 王岽、车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