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鑑定古錢幣有什麼基本依據

鑑定錢幣的基本依據是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自己的特徵。

先秦時期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即:布幣、刀幣和環錢。

有些空首布特別粗大,身 長連首有五寸,身寬三寸以上的,而且納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圓底平,兩 面都沒有文字,同農具的鏟最接近。這種古幣不會是西周以後的東西。戰國時期布幣在 形制上發生了變革,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布幣的澆口在首端,澆口邊緣因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呈自然狀態,偽造者卻將偽幣澆口打磨而暴露其幣之偽造。

大部份的刀幣、布幣無論在形制方面或文字方面,都是自由奔放。當時鑄錢是用泥範,每範只鑄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錢幣,上面的文字沒有兩枚是同樣的。這種錢幣上的文 字書法流暢,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改動,偽造者偽造這些錢幣時字劃都顯得呆滯, 全沒有戰國錢幣文字的特點。

西漢的銅錢有八種。漢初半兩,身小肉厚,文字極不規則,有時甚至高挺;八銖半 兩比較大樣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四、五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種類多。目前所見的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幣改刻的辦法,也 有用翻砂手段偽造的。三銖錢則由五銖錢改刻而成,應小心辨認。

莽錢中金錯刀製作精美,大泉幣直徑一寸二分,重二十銖。鍥刀和錯刀幣都是兩寸 長,錯刀有“一刀平五千”五個字。其中“一刀”是用黃金錯成的,所以成為金錯刀。當時幣上錢文是垂針篆為主,文字的書法也屬上乘,偽品有的粗糙,有的雖精細,但文 字缺乏生動感,顯得呆板,細辨終能識別。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什麼是古錢的錢文與形制

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錢文自上、右、下、左而讀的,叫做回讀或旋讀,錢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叫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有篆、隸、真、草、行、瘦金和 宋體等,即使是同一字體,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錢的鑄造工藝、幣材、造型結構。各個時代的錢幣,都有其特徵,出於 需要也要規定出同前朝錢幣的差異。

比如方孔圓錢有的有廓,有的就沒有廓;有的穿孔 大,有的穿孔小;錢文有的直讀,有的旋讀。因而各個時代的錢幣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風格,在鑑定古錢真偽時這種方法也是很科學的。像齊的刀布為了使錢文不易磨損,就把幣的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如果沒有這些特徵,那麼就應判斷是偽品。即 使是同一幣制的刀幣,由於時間的先後關係也有變化。這就需要錢幣愛好者手記常在錢 文中出現的字及時代特徵,以免上偽幣之當。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什麼是雕母?怎麼樣判斷其真偽?

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做模,翻鑄母錢 。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範鑄幣。

祖錢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 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 ,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

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 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鑑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 ,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 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些 。

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範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範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先將融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 這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範疇,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曆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範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 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 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什麼是生坑品、熟坑品?它們如何鑑別?

古錢帶有出土鏽色稱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時間較久,尚帶鏽片殘跡稱老生坑,或稱熟坑。

生坑品也有偽品,那時後代人偽造前代的古錢,我們鑑別生坑錢的真偽主要是觀察錢幣的文字、鏽色。因為錢幣上的字多為著名書法家所寫,而偽造者學些的字有其形而無其神,有時文字與錢幣形制也不同,雖然銅鏽是真的,錢幣也是假的。

銅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溼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生鏽。入土後的錢幣經過幾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錢幣的表面便起了化學變化,生成了銅鏽,這種銅鏽是不會脫落的。一些偽品的鏽是經過特殊處理過裝飾而成的,雖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後,鏽就會脫落。

什麼是古錢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錢的正面稱為面,一般鑄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錢文。面有豎線稱豎文,橫線稱橫文。錢的背面簡稱背,背有文字稱背文,如果既沒有文字又沒有紋飾的,就叫光背, 一般錢背稱幕。

錢的方孔或者圓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廣穿,小的稱為狹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錢體叫做肉。肉的外緣叫做邊,或者叫做廓;內緣形成邊框的叫做內廓 ,或稱做好廓、函廓;內廓細的叫細廓,非常細的就叫做瘦廓。漢代以前圓錢背無內外 廓,我們稱它平背,從漢武帝鑄五銖錢開始,錢幣就有了內外廓。外廓雙重叫做重輪或重廓;內廓雙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內廓比外廓低些,我們就成為陰廓。

通寶、元寶、重寶的區別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 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專家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 、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佔領貨幣。

大曆年間曾鑄有大曆元寶,製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 精良。以後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聖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重寶” 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 。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十錢;另一種是當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 背面的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 僅次於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雲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曆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常見的作偽方法

既然有人搜求收藏,不可避免的就有人作偽,以從中獲利,這種作偽大概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歷代的收藏熱時期都同時也是作偽盛行的時期,清代、民國、到現代的1990年代至今。三個收藏熱,作偽盛行,作偽技術也花樣翻新,讓人防不勝防。主要有下列幾種。

1、翻鑄法。

此種方法以真錢中形制較厚大、質精的原品為模製範偽造。為求逼真,多用殘破和價值低廉的古代銅錢或銅鏡,因此翻鑄銅質與古錢真錢相同。由於熱脹冷縮緣故,所鑄偽錢較原錢為小。此種偽錢是最為常見的,有的幾可亂真。一般從鑄造砂眼、鏽質、大小、筆畫的粗細、變形等鑑別。

2、改刻法。

選擇舊銅錢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錢文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很多偽造的珍品錢幣就是用這種方法,有的鑑別極難。一般需要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刻痕。

3、粘合拼接法。

此種方法多用於連泉、合背、同文錢等。將要改掉的部分磨刻掉,從別的錢上將需要的部分磨刻下來,粘貼拼合在一起,即成連泉、同文錢;或找兩個形制相同的錢磨去二個錢的背,拼合成合背錢。這種偽錢一般可聽其聲音鑑別,將錢擲地,真錢聲音清脆渾然一體,沒有殘破感,如聲音沉悶,須警惕。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4、鏽的偽作。

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稱為“生坑鏽”。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稱“傳世古”。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偽造綠色

出土的古錢中綠鏽最為常見,偽錢中也以偽造綠鏽為主,偽造綠鏽的方法有幾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鏽了。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鏽了;以上兩種方法生成的鏽鬆散,不入骨,鏽色浮,易脫落。

(3)用膠水或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鏽;這種錢用開水煮,鏽會脫落,松香也有較大氣味。

(4)用綠色瓷漆塗在偽錢上,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繡;現在多用樹脂,效果更好,鑑別時可用刀或針試一下硬度,樹脂硬度小,也不會崩鏽。

(5)用真錢的鏽粘在偽錢上,這樣看上去更加逼真;鑑別時注意觀察鏽和錢幣的粘接處,或某些過度部分,會發現不自然。

(6)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便能腐蝕生出綠鏽。這種鏽一般低仿錢用,高效。但鏽色浮,易鑑別。

偽造紅鏽方法

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鏽的,偽造紅鏽的方法有: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鏽;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鏽色,頗似出土古錢了;但此種方法只能用於水紅銅的錢,明對清黃銅錢,雖經火煅也不能生成紅色。

(2)用膠水或松香調以鏽紅色粉末,塗在偽錢上面,偽造紅鏽;缺點及鑑別同偽造綠鏽。

(3)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鏽。缺點及鑑別同偽造綠鏽。偽造古錢時紅鏽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配合綠鏽、藍鏽或傳世古。

偽造傳世古法

流傳數代沒有入土的古錢,錢面往往呈黑褐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偽造這種包漿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

(2)將偽錢用稀鹽酸或稀硫酸浸泡,取出便現黑色,再隨身攜帶把玩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古錢的真偽鑑定

第一,要掌握不同朝代錢幣的時代特徵。

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如鑄造工藝、文字風格等,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文字,形制指古錢的結構、工藝和成分。掌握這些特徵可以迅速判斷年代、種類,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

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鏽、偽色。

在古錢幣鑑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鑑定鏽色方法簡便,也不會破壞錢幣本身。

第三,熟悉偽錢的製作工藝和特徵。

不同的偽錢具有不同的工藝特徵,熟悉這些有助於找到偽作的破綻。

第四,掌握與古錢鑑定有關的知識,如貨幣理論、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古文字學等。

如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仿鑄過不少中國的錢幣,要掌握他們錢幣特點,避免同中國錢幣混淆。

鑑定錢幣的方法可以用“文、質、聲、色、神、味”六字來概括,其中“文”是指錢幣的文字及紋飾風格,“質”是指錢幣形制、工藝、材質,“聲”是指錢幣擲地或敲擊時的聲音,“色”是指錢幣的鏽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它是錢幣時代風格、文字、形制、包漿等的綜合體現,“味”是指錢幣的氣味,是相對偽錢來說的。

文字、紋飾及圖案氣息、風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徵相符合。從文字風格看主要是文字的時代特點。先秦錢幣文字為大篆,秦統一六國後方有小篆;漢外戚王莽篡權,所鑄錢幣字體流暢瀟灑,佈局勻稱得體,字體懸針篆,製作精美;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唐開元通寶為歐陽詢所書,字體為八分隸,凝重端莊;五代十國時,多繼承了唐代的書風;到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年號錢,錢文豐富多彩,制工精湛,是我國錢文書法發展的頂峰。

運用鏽色包漿鑑定錢幣。真錢的鏽色,都是入土數十年或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成的,像硬綠非常堅硬,土化綠也是入骨的,甚至銅質已化的(既通常所說的脫骨或脫胎)。作偽者決不會等待埋入土中數十年或數百年再取出來售賣,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會產生硬綠,土化綠也是不能入骨,僅在錢的表面生成一層類似土化綠的綠鏽而已,一經洗刷,容易脫落,所以較易辨別。真正的傳世古雖是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許多傳世古的假錢多是在煤煙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錢如同墨染,錢幣中根本沒有這種包漿。還有一種用真的銅鏽粘在偽品上的假錢,這種方法本來是用於偽造青侗器的,現在據說有一批造假銅器的人轉行做古錢了,這種雖然看上去硬綠紅斑滿身,但總體感覺不自然,而且因鏽比較硬,難於加工,多與錢體之間有縫隙,所以多做成滿身黃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偽造的半傳世古,傳世古中隱約有綠鏽、紅斑,仔細看會發現錢上好象塗了一層油或臘,用刀削或剔時容易除去。

形制是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不同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宋錢面深背淺等,不同的錢幣有不同的形制。

古錢的銅質主要有青銅、黃銅、紫銅、白銅等數種,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青白、微黃、淡紅或水紅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紫銅的含銅量最高,呈紫紅色;白銅指實際上指銅鎳合金,但有一些銅色偏白或銀白的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鎳或含鎳很少。它是一種青銅,只是鉛或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根據史料《天工開物》記載,我國在宋時已出用砒霜等藥物製成的砷白銅及用甘石製成的黃銅,但工藝複雜,而且有毒,估計在當時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科技發展水平、礦產資源、鑄幣金屬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先秦圓錢的銅質雖然是青銅,但銅色較紅,接近紫銅。而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半兩及五銖錢的鑄行時間很長,銅質精精不一,具體品種要具體分析;開元錢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白色;宋錢或偏青或偏紅,銅色繁雜;遼錢銅色偏深紅或紫紅;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有人認為可以是黃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明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銅質精良,給華麗富貴的感覺;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銅質溫潤細密,色紫紅。

在鑑定一枚錢幣是否符合當時的形制時,除要看錢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對外,還要仔細觀察穿、外郭磨損是否正常,錢背是否與同時代的錢幣一致。錢幣的鑄造工藝也是鑑定錢幣的一個重要方面,先秦錢幣採用泥陶範,如聳肩空首布、齊大刀,燕刀等;石範,如安陽布等;銅範,如楚蟻鼻錢等,先秦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的流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秦至西漢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鑄造方法與工藝,但鑄錢的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最初以石範應用最廣;到後期,開始運用銅範鑄幣,從漢鑄半兩開始,錢幣鑄好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鑿)去錢緣及穿內的流銅。西漢中晚期以泥陶範為主。王莽時期是秦漢鑄幣工藝集大成,工藝精美,號稱鑄錢第一好手,工藝仍是主要採用銅範、泥陶範,很少用採用石範。東漢到南北朝主要採用泥陶範鑄錢。隋到五代時,這時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時期,有專家推測在隋時出現了翻砂法鑄錢的工藝,但無相應的實物佐證。宋時根據史料的記載,採用母錢翻砂鑄錢的工藝。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與常用的作偽手法

運用聲音鑑定錢幣真偽的方法由來已久,真幣治鑄已久,火氣已經消失,敲擊時聲音低沉,餘音短,而新鑄出的錢幣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餘音長。現在這種方法對付部分偽品已經沒有意義,這部分偽品的聲音已經完全過關了,據說是在翻鑄時加入部分雜質。而且古錢幣因保存環境的不同,可能會同現同一種錢幣,完全不同聲音的現象。但這種方法對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偽錢及破損後修補錢特別有效,這兩種錢向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聲,沒有正常錢幣的金屬聲,泉友們可以自己試一下,比較一下。還能用這種方法檢查錢幣的骨質好壞,在敲擊、摔在桌面上時注意一定要輕,不要損壞錢幣。

辨味也是鑑定古錢幣的重要方法,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仔細聞的話,會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偽鏽的錢幣會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後長出的偽鏽,除疏鬆粗、易脫落外,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各位泉友在購幣可以仔細聞一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