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以節日形式出現。說起清明節的來歷,還要先從清明前一兩天的另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關於寒食,有個“割股奉君”的典故。

清明典故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內亂而流亡,流亡途中飢餓難行,隨從的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下來,做熟了給重耳吃,重耳深受感動,有朝一日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東山再起,當上晉文公後要兌現當年的諾言,準備重賞介子推時,卻發現他已帶著老母親隱居深山。後晉文公尋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燒山以逼介子推露面,最後將介子推和他老母親燒死在枯柳樹下。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晉文公悲傷不已,準備厚葬介子推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並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發現枯柳樹枝繁葉茂復活了,便賜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習俗

清明習俗豐富,歸納起來有兩大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在這天掃墓祭祖,緬懷先人,表達思念之情。掃墓之餘人們也會趁著全家團聚的機會組織一家老少郊遊踏青,一賞春暖花開的美景,享受闔家團聚之樂,所以清明節亦稱“踏青節”。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清明還有戴柳圈的習俗,傳說晉文公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後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懷念介子推。後百姓紛紛效仿,在清明這天將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紀念介子推。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人們將戴過後的柳條插到泥土中,發現柳條竟然能生長成柳樹,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典故。後來逐漸演變成植樹,清明時節萬物生長,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清明時節民間也有植樹的習俗。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柳條長成柳樹後,將綵帶拴在粗壯的樹枝上,人坐上去前後擺動,在空中起飛盪漾便是盪鞦韆。唐宋時,盪鞦韆被稱為“半仙之戲”,深受婦孺喜愛。因盪鞦韆能強身健體,故傳說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清明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放風箏不僅能增強體質,更能愉悅身心。古人將厭惡的疾病災禍都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將風箏線剪斷,風箏就會帶著疾病災禍遠去,這樣能除病消災,帶來好運。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清明正是燕子回遷的時節,北方地區有清明捏“面燕”的習俗。“面燕”是用麵粉製作,經過揉麵、捏形、剪尾巴、安眼睛制等步驟作成燕子形狀,用蔬菜榨汁上色,最後上鍋蒸制而成。“面燕”寄託著人們對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

你知道清明節從何而來嗎?從典故到習俗,帶你一文讀懂

清明節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的融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對“天、地、人”相融相和的追求,是順應自然,遵循天道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