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時常有這樣一種現象:

生活中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或者理解,當做理所當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很容易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不再懂得感激對方,把所做的一切當成順理成章,甚至習慣了這種獲得,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

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不要將別人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不要以為別人對你的好是取之不盡,我們要明白:再濃的感情也禁不起揮霍浪費。

人生,薄涼苦澀;光陰,四季冷暖,能騰出手來溫暖你人,多麼難得。以真對真,以心換心,才能永遠。

所以說,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還有一種現象: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當我們接受了陌生人的善意,接受了覺得本來沒有設定為必須的東西,便極為容易感動。反而慢慢怠慢了身邊最親近的人。

生命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好,如父母的用心,愛人的陪伴,朋友的理解,因為在長期的接受當中,我們習慣了他們不斷的輸出,便在潛意識裡將此認定為理所當然。

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裡大發雷霆;在外面舌吐蓮花,在家裡粗口橫飛。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面要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回到家裡,家人成為宣洩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也不必避諱,就像沒有副作用一樣。

《弟子規》裡說的“兄道友,弟道恭”,在古代和現代都難做到。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髮,乃至互相在背後互相傷害過。

孔子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卻積累成為了心底的糾結。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自己的束縛,或許是對方的希望落空。所以說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打越重。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

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後來母親去世後,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淪落到要讓家人難堪來獲得滿足,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

有句話說:你永遠只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可是這句話又反過來鞭策著我們:別把別人對你的好,當做理所當然。對於這些人,要懂得如何去愛。

人生就是這樣,經常一個問題繞來繞去,就忘記了問題出發的地方。

一個經歷過世事滄桑的成年人,最起碼應該懂得一點:在這麼現實這麼殘酷的社會里,如果不是心懷目的,別人對你每一次的好,都是來之不易。

別人給你讓個座,務必說一句謝謝。

別人給你紅包,務必真心說聲祝福。

別人送給你禮物,哪怕是不喜歡,也應心懷敬意。

希望你的每一句感謝,每一次回饋,都是出自真心的。而不是像小時候,父母在一旁邊拍著你的肩膀,邊督促著你說“快點謝謝叔叔啊”,然後你極不情願地,終於脫口而出一句“謝謝叔叔”。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不要把對方對你的好,當作是理所當然,尤其在這個赤裸裸的現實的社會里。

別人對你好,不要說你一定要有所回報,你至少要讓別人感到,他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意義的,如果每一次善行都能收到積極的回饋,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付出、懂得付出。

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修養。

對他人而言,是一種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