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導語:多國隔離抗疫,催生“非接觸”黑科技,這世界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如何阻斷病毒傳播成為緊要課題,“減少接觸”成為重要選項。然而,在生活中真要做到減少接觸談何容易,我們生活的樣子也會變了模樣。你所在城市裡,為減少接觸採取了什麼神操作呢?出門戴口罩加一次性手套,用紙巾墊著接觸門把手、電梯按鈕,見面握手改成點頭鞠躬?

也許非常時期這樣做是迫不得已,但疫情還看不到出口,如果這種非接觸式生活長期持續,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痛苦。那麼,有什麼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困難時期呢?悄悄告訴你,各國企業可沒閒著,正在紛紛加快開發非接觸技術產品呢。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電梯有了“非接觸”按鈕

乘電梯是“人員密集、密閉空間”的代表場景,疫情期間乘電梯本來就讓人擔心,再加上不得不按鍵選層,更是增加了風險。於是,逼得人們採用紙巾、帶帽圓珠筆等安全按鍵“神器”。

好消息傳來,日本電梯廠商富士達計劃4月推出非接觸式電梯智能選層技術,採用紅外傳感,只需手指靠近按鍵一定距離,按鍵即可感應到,無需接觸便能選定樓層。富士達原來打算向衛生要求高的醫療機構、製藥工廠等推廣,現在看來不愁賣了,因為全民都需要呀。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隔空點餐”助你安心吃飯

疫情襲來後,你有多久沒外出用餐了?餐飲業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能否運用非接觸技術助力餐廳復業呢?日本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科技公司研發出一種菜單投影系統,通過將菜單投影到桌面,你只需隔空指點菜品,系統就能識別光信號並下單。開發這套系統本來是為了無紙化,節能環保,沒想到“歪打正著”,成了防感染利器。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戴口罩也躲不過人臉識別

如果你認錯人或半天叫不出對方名字,是不是很尷尬?人臉識別技術也一樣。疫情期間,在樓宇安全、設備認證等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必不可少,關鍵是準確率和速度,核心是人工智能算法。偵探劇中的可疑人物總是戴著帽子、墨鏡、口罩,豎起大衣領子來掩人耳目。但現在即使戴口罩,也逃不過人臉識別技術升級版的“火眼金睛”。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網友表示,最近蘋果iPhone手機等FACE ID技術經過“訓練”,已能夠識別戴上口罩的機主,不摘口罩也能順利解鎖了。而日本NEC已開發出戴口罩人臉識別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反覆訓練傳感器,採集露出的人臉部分及輪廓信息,與數據庫中的本人照片對比以識別本人,成功實現高精度識別。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人臉識別精度比較│圖:NEC

NEC技術基礎雄厚,在美國國立標準技術研究所的全球主要企業人臉識別技術精度測試中連續5年獲得第一名,每秒可處理2.3億件任務,在對1200萬人靜止圖像識別測試中錯誤率低至0.5%。NEC計劃很快推出具備識別戴口罩等遮擋人臉識別技術的新型通道閘機,佔領市場。

傳感器成為關鍵技術

非接觸技術的關鍵部件是傳感器,隨著精度要求越來越高,競爭也日益激烈。目前,日本企業佔據全球傳感器市場半壁江山,歐美企業緊隨其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傳感器是智能手機、數碼相機等的重要感光元件,索尼佔全球份額近50%。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在手機人臉識別、空間識別、手勢識別等的測距傳感器方面,瑞士的意法半導體等佔據較大份額。奧地利微電子公司研發了紅外線小型傳感器,美國德州儀器開發靜電傳感器。在疫情衝擊下,遠程檢測機械、生產線、機器人運轉狀態等物聯網領域對傳感器的需求將顯著上升。

為了抗疫,這些“非接觸”黑科技,你能接受嗎?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二戰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考驗,但“危”中有“機”,抗疫需求也將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最近,我國3D打印設備、智能手錶等產量“逆風飛揚”,增幅超過100%,電子設備製造所需要的單晶硅、多晶硅增幅分別達45%和35%。這說明危機中蘊藏著發展機遇。

不過,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非接觸”技術的發展會不會疏遠人與人的距離,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你支持“非接觸”技術的發展嗎?歡迎關注銳時空,發佈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