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文|夏紹毅

導言:在古人看來,投身大自然,是讓自己身心徹底放鬆的最佳方式之一。特別是每一年的春季出遊,更是如此,他們三五好友或一家老少結伴出遊,帶上鍋碗瓢盆,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踏春活動。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的玩耍,文人墨客一般在小溪邊或樹蔭下,吟詩作對或釣魚下棋,他們甚至還帶上歌女助興,玩得不亦樂乎。本文就古人踏春活動進行展開論述,歡迎批評指正。

關鍵詞:踏春;古人遊春;春遊;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馬遠踏歌圖

一、踏春活動的由來。

踏春也叫探春或踏青,這個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已有。《晉書》中記載著,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結伴春遊,唐宋踏青之風已經非常普及和盛行了。

先秦時代就開始推崇“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遊生活,春天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年中最難得的的季節。對於禮教非常嚴苛的古代來說,唯有春遊期間可以徹底放鬆,盡情娛樂,男女之前可以自由談情說愛,唱歌跳舞等。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馬遠《踏歌圖》局部

《詩經》中記載的大量愛情詩歌都發生在春天,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私定終生的故事時有發生。比如“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就是鄭國人喜春遊,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遊女子,正是男子尋找真愛的好時機。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馬遠《踏歌圖》局部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把郊遊視為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文人墨客。他們把理想與情懷寄託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他們通過遊覽名山大川,在泉林間品茶,飲酒,作詩,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這樣誕生的。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就是眾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放在水裡漂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飲酒。南朝時,“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成為一種節令時俗。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王羲之_蘭亭序局部

二、隋唐之後的踏春活動更加盛行,從古人的繪畫作品中可以可見一斑。

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今能見到的最早山水畫,對後世影響巨大。從“遊春”二字可以看出,人物活動於青山綠水之中,人與景並重,情景交融,景為人而設,人因有景的相襯托而更加富有情志。山水畫家他們基於對山川景物的觀察與感受,出現在畫幅上的山川不只是觀念上的反映,而是儘量貼近自然實體,諸如山石峰巒結構、體量、態勢、前後遠近高低錯落的關係,以及林木的穿插掩映做到了大體上順應自然、合乎情理。展子虔的《遊春圖》反映了中國隋唐時期山水畫的風格和水平,是山水畫由萌芽趨於成熟的里程碑,開啟了“青綠山水”畫派的新時代。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隋唐 展子虔《遊春圖》

全圖採用高空俯瞰方式遙攝全景,所以畫面顯得非常遼闊、有咫尺千里之感,山川景色秀麗,春光明媚。右上部分,大片山石樹林,一條湖堤小徑蜿蜒曲折伸入山間幽谷,山下是“桃溪李徑花爭妍”,山上是“層青峻碧草樹芳”,充滿碧翠蔥蘢的濃濃春意。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隋唐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在縹緲的遠山之間,有一處房屋,用紅筆勾出外輪廓,很醒目,不僅可以看清楚外面的門,還能看清裡面的臺階;靠近左邊一些,有一座橋,橋欄也是用紅筆,也很醒目;旁邊還有一處四合院,院子通往剛才的橋,再通往遠處的兩進院子。再近一些,還有一座院落,甚至能看到一個人倚在門框上,一個美女。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隋唐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樹

中間,河面水勢浩瀚,一舟載男女遊人,盪漾其間,舟中三人正縱目四野,陶醉於明麗的湖光山色中,流連忘返。隔水相應的左下角,山林屋宇儼然,在湖畔草地上,有兩人佇立觀湖中春漪輕浪,閒情逸致,悠然自得。整個畫面,山形巍巍,波光粼粼,祥雲湧動,萬木復甦,屋宇參差,宅院錯落,桃李紛披,坡腳開合,苔點隨機,鞍馬自由,新綠依依,遊人點點,交相映發,生機盎然。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隋唐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遠景、中景、近景一同向中間靠攏,各種景物似乎有一股氣在引導著,向畫面中心聚集。而中心,是一艘小舟,舟頭微沉,舟尾微翹,正在劃開湖面,向前行駛,動感十足。構圖、佈景、著色、意境,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古樸、稚拙、雅趣。

陽春三月,古人可是徹底玩嗨了,現代人卻感覺不到春天的味道

隋唐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三、結語。

古人春遊踏青,讓人們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非常符合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念,他們在踏青中玩得酣暢淋漓,不亦樂乎。而當代人,對於物質利益的追求永無止境,習慣於快節奏的生活,一天到晚被工作壓得精疲力盡,哪裡還有心情體驗和到大自然中放鬆遊玩。可以這麼說,當代社會雖然物質利益已經遠遠超出古人,但是卻失去太多的快樂,根本原因在於人生理唸的缺失錯位,當然也很難找到如古人那樣的快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