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在今年我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役中,武漢方艙醫院在解決病毒的社會傳播和擴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我國公共衛生防控與醫療的一個重大舉措。而在50年前,為阻止慢性傳染病麻風病在太倉境內的傳播,太倉陸渡一個叫“七萬島”的地方建立了麻風病防治機構一一太倉縣紅衛醫院,這座特殊的醫院從1969年8月建成到1984年12月更名,15年間集中治癒麻風病患者100多人,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稱得上一座小型方艙醫院。“七萬島”因為集中收治麻風病人,也被當地農民叫做“麻風島”,一起來了解這座特殊的傳染病防治醫院,走進太倉這段特殊的防疫史。


關於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在太倉的流行歷史較長,俗稱“獅子大麻風”。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播,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播。


1958年,太倉對境內麻風病進行普查,發現有麻風病人92人,此後又陸續發現多人感染。為遏制麻風病在境內的傳播,太倉縣決定建立一個麻風病防治專業機構。隨後“這個醫院建在哪裡”就成了當時一個棘手的問題,這時,陸渡公社三港大隊一個叫 “七萬島”的地方走進了決策者的視野。


關於“七萬島”


上世紀50年代末期,太倉、嘉定、崑山三縣數萬民工拓浚瀏河塘,將七彎八曲的老瀏河,拓成筆直的新瀏河。陸渡段的新瀏河與老瀏河之間由此形成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其中有一小島名叫“七萬島”。

說起“七萬島”, 60年前它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態島。1959年至1963年,有關單位每年都在島上養有豬、雞、鴨、鵝、羊等畜禽,同時利用老瀏河水面養殖了魚、蚌等水產品,並且還種了桃、梅、李等果樹,無論是家禽還是果品,每年的產量都在萬頭(斤)以上,“七萬島”的名稱由此傳播開來。

由於麻風病特殊的傳染性,交通不便、四面被河流圍起的“七萬島”就成為了集中收治麻風病人的理想場所。


科學醫治,做好隔離


1964年,全縣麻風病患者超過150例,為快速根治麻風病,麻風病防治機構一一太倉縣紅衛醫院的建設就顯得特別重要。

建設初期,建設小組克服島上雜草從生、蛇蟲遍地、墓冢連綿等困難,在上級撥款32萬元的支持下,至1969年8月,醫院先後建起了病區、治療區、生活區等設施,面積1000餘平方米,其中病床50張。作為一座集中收治麻風病人的特殊醫院,做好“隔離”是醫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做好功能區的隔離。“七萬島”天然的地理優勢為功能區隔離提供了保障,建成後的紅衛醫院面積有60餘畝地,大部分面積在東島,東西兩島被老瀏河隔開,河面上建了一座小橋,橋上有鐵門鎖關閉。其中東島還分為兩個區:病區和醫療區,病區屬於汙染區,即隔離區,醫療區屬於半汙染區。西島是醫護人員的生活區,屬於清潔區,從汙染區到清潔區有500米距離,中間橋上關閉的鐵門,有效地保證了麻風病人不能進入職工的生活區。

其次是做好工作流程上的隔離。那時的隔離流程可是一點都不馬虎,醫護人員上午上班進入半汙染區,要在更衣室穿上隔離衣褲,戴好口罩及隔離帽、橡皮手套,穿上隔離鞋,然後進入病區檢查病人。下班時回到醫療區,首先脫下隔離衣褲等,隔離衣褲、鞋、口罩、手套,包括病人的鈔票,都要經過高壓消毒處理後才能重複使用,然後醫護人員穿上自己的服裝,才能回清潔生活區。

嚴格的隔離環境和隔離流程也為勝利醫治好麻風病打下了基礎。


設施一流,管理暖心


無論是東島還是西島,紅衛醫院都有著當時算得上一流的衛生設施設備。相關功能區內裝有當時少有的淋浴衛生設備。東區的醫療區設有門診室、手術室、藥房、消毒室、更衣室等,室內還配有紫外線燈,病區設有治療室。為方便交通出行,院內還配備小客輪1艘,常年接送人員來往,同時解決物資運輸。值得一提的是東西兩島間還設有內線電話,主要用於病區病人在晚上有突發情況發生,醫務人員可以快速進入病區處理。更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還配有一臺黑白電視機,這在當時也屬罕見,那時太倉全縣可只有幾臺電視機。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除了有一流的硬件保障外,醫院對病人實行暖心化管理。建院伊始,就配齊了院長、副院長和醫護人員共8人,另聘請了廚師、服務員2人。開院那天,全縣各鎮領導用機帆船把病人送到醫院,病人治療實行免費,醫藥費和生活費用全部由衛生部門報支,當時第一批收治進醫院的病人有35人。病人入院後,每天都有醫生按時檢查、用藥,做到飲食保證、治療到位。平日裡醫生不僅是治療者,更像親人一樣照顧著病人;一到星期日,醫院食堂還有加餐,節假日,有關部門還會組織慰問,開展文體娛樂活動。

病區還建立了病人管理委員會,有一套自己的領導班子,病人自己管理自己,有勞動力的還可以安排參加農業生產勞動,記工分,年終實行分紅。

全島還突出綠化美化,種了不少桃、梅、李等果樹,整個醫院綠樹成蔭,花果不斷,環境十分優美。麻風病患者在這裡不僅沒有受到歧視,而且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治療,環境優美、管理科學、氣氛融洽的小島儼然成了不少麻風病人的樂園。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第一批麻風病人陸續治癒出院後,來小島的病人又進了一批又一批,從1969年9月到1984年12月,在這座小島醫院裡先後治癒出院的麻風病人超過100人,僅有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麻風病患人沒有治癒出院,太倉達到了國家控制麻風病發病率不超過10萬分之一的標準。為此,經縣政府衛生部門研究決定,將這名未治癒的病患寄養到高郵縣麻風病醫院繼續寄養治療。太倉縣紅衛醫院隨即也改為“太倉縣皮膚病防治所”,所址也遷至城廂鎮西門街。

由此,太倉“七萬島”完成了歷史使命,繼續成為三港大隊新的養殖基地。

除了成功防治好麻風病外,新中國成立後,太倉還對霍亂、副霍亂、天花、白喉、麻疹、脊髓灰質炎、流行性腦脊髓炎、傷寒、副傷寒、乙型腦炎、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性病、狂犬病等急慢性傳染病進行了有效的防治。目前,我市已建成預防接種各類門診20多家,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達到95%以上。太倉市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第一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人均期望壽命超過84歲。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50年前,太倉也有一座小型“方艙”醫院!


來源丨太倉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