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丨诗画清明·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慢读丨诗画清明·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清明

中国古代流传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紧密结合着

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活动

什么节气该如何耕作

都是从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

古人都有哪些跟清明有关的诗画呢?

一起来看看吧

慢读丨诗画清明·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脍炙人口的《清明》 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立春过后,便是惊蛰,天空一改之前的大喜大悲,呈现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雨水,开始了一年中最初的低吟,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从“年”的气氛中醒过来,已投入工作的人们,猛然觉察,哦,清明来了。

清明来了,带着不绝如缕的潮湿,带着密如牛毛的毛毛雨,带着细细碎碎的思念和怀旧,走进四月的生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词典上有这样的词条:清明,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这个说法很温暖,可没把另一层意思表达出来。在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季节的写实,也是心情的写意。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惟独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名称与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也与风俗人情有关。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描绘了一幅归家祭祖图,杏花烟雨,杨柳依依,天色昏暗,行旅匆匆,祭祀哪能离得开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特殊的节日,特别的气氛。

据说,清明祭祖,源自一则传说。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离失所,受尽屈辱,饿得昏过去的时候,随从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十九年后,重耳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此时,介子推却离开晋文公,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遍找不着,接受他人建议,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会走出来。岂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依然不见人影。原来,他们娘俩已死在一棵柳树下了。介子推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血诗,首联“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尾联“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把祭奠的当天定为清明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民间慢慢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

于是,柳树、寒食以及这个季节出现的景物,通常是文人骚客吟哦清明节的重要元素。在众多诗词中,独爱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既状写季节之明丽,又有扫墓之哀愁,并借用介子推的故事,引出悠悠千古,漠漠千载,其蕴藏的时空感和沧桑感,颇有哲人哲思之意。这比清明拜祭和怀念之作,都棋高一着。

慢读丨诗画清明·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宋代《清明上河图》 描绘清明活动热闹情景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极其生动的画面,描绘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情景,画面人物就有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诗人张况在《清明上河图写意》这样描绘“官服和布衣,踩着各自的平仄,在同一时辰的同一个市集,步入同一阙宋词”,其同一的活动,便是清明踏青,可谓盛况空前。

扫墓的风俗,常常还伴随相关的野外活动,清明时节蕙风如熏,草媚花艳,当为踏青之约。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体育活动非常流行。所以,在清明题材的诗文里,多有郊游野乐之作不足为奇,明代散曲家王磐的词,读起来便叫人一哂,“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寒食节禁生烟火好处真多,天空青碧,人欢马叫,人们都到野外游玩,荡秋千,赏春色,最后竟“总教春醉倒”,多惬意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偏与众不同,唐人李建勋写《清明日》:“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独自、关门、静、眠,寂寞到极点———不是的,还有杨花“觅”我来了,终究不静。何止不静?杨花可是“复”到床前,这清明日的静眠,怎么静下来,也许,最后还得“携酒寻芳”吧?意在诗外,咀嚼有味。

于是,清明节有了双重意义,有慎终追远的感伤,缅怀思念的哀悼,又融合赏春游乐的气氛。一个极具国情的节日,一个敦族、亲睦、行孝的民族节日,终于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法律的形式,把清明节的文化性、民族历史性和受保护性固化下来,而且从去年开始,清明节放假一天,方便人们归乡扫墓,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情感的关怀。

慢读丨诗画清明·古人季节与心情的写照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近年来,清明节的拜祭和野外活动,赋予了更多更大的内涵,既祭奠先祖,也追忆怀念先烈以及牺牲的人们,同时从这个意义生发出去,结合天气物候特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思活动,包括植树、撒骨灰、放风筝等。清明前后,春阳温煦,种植树苗成活率高,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清明植树,成为社会化活动,有的地方还提倡,将骨灰埋在树下,让英魂和绿树常青,这样的活动,使清明植树又有了新的内容。

放风筝更是老少咸宜的野外活动,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放风筝既是游乐,也是一种祈愿,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即剪扯线,让纸鸢随风飘逝,使疾病、秽气永远飘走。

如今的清明节,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一个充满民族风情和历史沧桑感的日子,注定荷载我们全部的情感。南国春半踏青时,我们相约,清明踏青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明)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程颢《郊行即事》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09年3月30日海南日报,见刊略有删减。)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张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