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读诗”系列的第一篇,选了一首颇为冷僻的乐府诗《战城南》,纯粹是个人喜好的原因。大一时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的震撼感,令我至今难忘。想着明天就是清明,也算是给选这首诗找到了一点勉为其难的理由。


《战城南》一篇收录于《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首》,大约是西汉时的作品。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挽歌。


小杜读诗|《战城南》


诗的上半部分,很有电影《新龙门客栈》的苍茫感:激战后的战场,如血的残阳,血流漂杵、兵卒和战马的枕尸相藉。乌鸦在低空盘旋,发出“哑哑”的叫声。河流在战场边流过,河水被鲜血染成了殷红色,老树下,一匹遍体鳞伤的战马正在哀鸣,他的主人,或许已成为那堆白骨中的一具……


死者的灵魂在战场上空不愿离去,他们向咄咄逼人的乌鸦祈求:我们注定要在这里腐烂、最终成为你们的腹中食,被人遗忘、无人哀悼。那么,就请为我们唱一曲挽歌吧。或许,这将是这一生最后的安慰!


小杜读诗|《战城南》


铙歌,据说是军中鼓舞士气的音乐。但这首《战城南》中,人们却只能读到对于战争的厌恶与厌倦。这是一群被“肉食者”无端牺牲的蕞尔小民,这是一场或许毫无意义的战争。“战城南、死郭北”——生如飘蓬,在慌乱无序中奔向死亡。和屈原的《国殇》不同,《国殇》中的战场是壮烈、圣神的,牺牲的将士有巫师未知祝颂、期待着进入一个有神灵庇佑的天堂。他们的魂魄刚毅、被冠以“鬼雄”的英名。

然而,这些在郭北步入死亡的将士呢?他们的死亡毫无意义。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仰望天空——残阳如血,看到的只有虎视眈眈的乌鸦,从一个地狱、跌入另一个地域的恐惧……


小杜读诗|《战城南》


战场之外,诗人对于无畏的战争与死亡发出了诘问:是谁主宰了这一切?是谁该为这一切负责?这样的疑问,问了几千年,但是,谁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清平世界、明君良臣,是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期待。然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我们所有的期待,也只能托付于命运的偶然。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无法决定山何时砸下。只能期待,最后的一刻,那乌鸦的哀嚎,无用,但至少证明曾经来过。


小杜读诗|《战城南》


相比于豪放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汉乐府的许多诗似乎更像未经开凿的璞玉。他们缺乏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说着说着,就跑了题。但是,在这如同蔓草杂乱生长的文字中,不知何时,有那么一句就深深砸进了你的心里,再也拔不出来。如“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如《十五从军征》中的“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渺小与无可奈何。


小杜读诗|《战城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