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隨著春節鞭炮聲日漸減少,新年氣氛已經接近尾聲。正月初五之後商場、店鋪又開始步入正軌。然而在正月裡還有一個特殊的節日就是正月初七,傳說這一天是人類誕生的日子。在民間也叫做人日、人氣節、人勝節等,在這一天人們會通過攤煎餅、吃麵條、吃七寶羹、戴人勝等方式進行慶祝。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關於正月初七“人日”的傳說

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一直流傳著許多神話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地球上並沒有生物存在,女媧用泥創建了世間萬物和人類。一開始女媧創造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在第七天女媧捏出泥人從此人類誕生,便開始繁衍生息、繁榮昌盛。

早在漢朝時期人們就開始重視“人日節”,每年農曆初七人們都會舉行,一些慶祝活動或者祭祀活動,以慶祝人類的誕生。到了唐朝節日氣氛更加濃郁,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表現了人七日不能團聚的思鄉之情。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人日在中國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春節之後的一個小節日,但是在民間人們對這一天非常重視,不同地區還會有相關的習俗,通過飲食和娛樂活動來慶祝人日,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正月初七“人日節”的習俗

節日期間各地區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俗話說“十里不同俗”,由於氣候、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的差別。南方和北方在過春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習俗,特別是慶祝“人日”之時,南北食俗也會有所不同。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1、攤煎餅

在明天正月初七這一天要吃春餅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韭菜盒子。也有的地方會在庭院裡支一口大鍋來攤煎餅,並稱之為“熏天”日,寓意就是祈求上蒼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小子日能夠熱火朝天。

2、吃七寶羹

“七寶羹”就是用七種食物做成的菜餚,這也是南方慶祝人日的習俗之一。廣東潮汕就有這樣的習俗,人們會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混搭在一起就做成菜餚羹。寓意是能夠去除邪氣、醫治百病、

由於各個地區物產不同,所以選擇的菜品種類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家一旦湊不齊這七種菜,也會到別人家去借或者取,正月初七這一天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都要吃“吃“七寶羹”,具有健康長壽、福壽安康的寓意。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3、戴人勝

南方慶祝人日的習俗要比北方多,正月初七早晨要戴人勝。女子用彩紙等材料做成小人的形狀,外出時可以將小圖案佩戴在頭上,親朋好友見面也會相互贈送。唐朝時期皇帝也會親自賜群臣“七彩人勝”並宴請群臣。

可見古時候對人日的重視,上到皇宮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祈求平安,使節日活動不斷傳承發展並流傳至今。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4、撈魚生

南方地區江河湖泊比較多,特別是居住在海邊的人們。在“人日”這一天有“撈魚生”的習俗,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習俗。很多人圍坐在桌旁,將魚肉和製作魚肉所用的配料放在大盤子裡,大家就會一起揮動筷子撈魚料,具有興旺發達步步高昇的寓意。

5、吃麵條

大部分地區在正月初七這一天,都有吃麵條的習俗。麵條具有長壽之意,麵條食物細長綿軟,通過吃麵條的方式夠纏住歲月的雙腿。麵條還具有“牽拉”的意思,通過吃麵條這一食俗,將過新年散漫的心收回來,開始新一年的工作。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在民間吃麵條分為三個日子,分別是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初七這一天小孩子要吃麵條;正月十七是成年人的“人日”;二十七老年人吃麵條。不管是哪一天吃麵條都是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希望孩子快樂的成長、聰明勤勞。

7、送火神

山東部分地區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習俗,就是用秸稈紮成火把在自家門口點燃。由孩子將火把送到村口,具有驅除災難的寓意。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無災無難,結婚三年以上的媳婦兒還要回孃家“躲火”。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8、登高

“人日”在很多地區都比較重視,南方有登高賦詩的習俗。特別是在唐代之後由於詩詞歌賦盛興,每到節日期間都會有文人墨客登高賦詩。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杜甫的詩句中有:“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古代人才輩出登高遠眺都會賦詩幾首,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節日民俗逐漸淡化。但是現代人在慶祝“人日”時也會外出遊玩,比如露營或者野餐等。

9、拆天地棚子

山東莒縣一帶在“人七日”有“拆天地棚子”的民俗。這是山東莒縣獨有的一種習俗,家家戶戶在過年這一天有敬天的習俗。人們會在自家院子裡“搭天地棚子”,棚子前面要留一個小門,並貼上春聯表達祝福。棚子裡要擺放供品和神位,過新年的時候每天都要跪拜和供奉。

結語

農曆正月初七是春節過後第一個節日,也就是人類誕生的日子。這個節日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節日期間就會有不同的活動。主要寓意都是健康長壽或者財源廣進之類,通過飲食或者節日習俗展現人們對未來的生活的期望。

“人日”可以說是每個人的生日,雖然南北地區風俗不同。但是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慶祝節日,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夠平安幸福。人們也會通過飲食習俗的方式來許願,然而美好的願望也需要勤勞、勇敢、堅韌來實現。

【參考文獻】

王新民《民間的“送窮節”和“人日節”》

張心勤 《唐代節日風俗詩選編(續)》

祁和暉《又到人日吟詠時──中華人日節風俗考述》

周建新《客家人日節習俗及其文化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