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熟與否,並非決定於年齡的大小

談到成熟這個話題,很多人喜歡把它和年齡聯繫在一起。

其實,一個人成熟與否,並非決定於年齡的大小,而是經過無數次人生歷練後內在氣質的流露。

有些人活了很大歲數,想法做法依然像個孩子。

有些人雖然年齡不大,但卻溫良恭儉,溫潤如玉,溫文爾雅,將日子活出了溫度,內心豐富而成熟。

一個人成熟與否,並非決定於年齡的大小


1

成熟的第一標誌,脾氣越來越小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熟,從把脾氣調成靜音狀態開始”。

深以為然。

在年少時,總以為以硬碰硬,快意恩仇才過癮。

漸漸才明白,生氣發脾氣既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事態越來越糟糕。

曾國藩早年脾氣並不好,其在京任職期間與不少人發生過爭執,也得罪過不少人。

他與兩位同鄉鄭小珊、金藻都曾發生過口角,所為的也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結果是,“肆口謾罵,幾於忘身及親”。

在京期間,曾國藩還“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以至於好多人見到他就躲開,更不敢同席吃飯。

曾國藩也多次反思自己:“齟齬之後,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後來,大徹大悟後的曾國藩幾乎實現了脫胎換骨。

咸豐八年七月,清廷命他入江西重新掌兵,他的改變令人感到驚訝。

好友郭嵩燾說他“曾司馬再出,頗務委曲周全”,胡林翼說他“漸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

這種隱忍平和的心性,最終讓他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荀子》中講:“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不成熟的人,才動不動就因為一件小事大發雷霆。

若你是對的,心平氣和更利於把事情說清楚,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發脾氣。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暴跳如雷;不會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不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拿自己的不快影響別人。

真正成熟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一個人成熟與否,並非決定於年齡的大小


2

成熟的第二標誌,期待越來越少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只要付出努力就馬上有收穫,只要真心待人就必定換來真情實意。

可直到經歷了塵事紛繁風雲變幻,見識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才會慢慢懂得:人力有時盡,人生總會遭遇難以掌控、無可奈何的事情。

對愛人期待過高,就容易放大對方的缺點,忽略對方的付出,傷了夫妻感情;

對父母期待過高,老抱怨父母沒給自己創造好條件,不僅讓父母傷心,也讓自己消極自卑;

對孩子期待過高,總責怪孩子不爭氣,不僅孩子難受,自己也會變得暴躁易怒;

對朋友期待過高,就會苛求別人的寬容,容易激化矛盾,甚至變得敏感多疑……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慢慢就降低了期待,學會了以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盡全力,是非成敗反而看淡。

莊子說:“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期待越來越少,不意味著渾渾噩噩,不去努力,而是既要積極進取,力爭上游,又要不做無畏的執著,盡心盡力就足夠了。

期待越來越少,就是不勉強自己,更不勉強別人,珍借眼前擁有,在平凡中找到意義,保持有能量,有張力地生活。

一個人成熟與否,並非決定於年齡的大小


3

成熟的第三標誌,心態越來越好

周國平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不管是獨特的個性,自我的發現,還是精神的豐收,最終都會體現在自己的心態上。

越是成熟的人,越能成為自己心態的主人。

《傳習錄》中記載有兩件事:

第一件:有一個人眼睛有病,整天擔憂,王陽明對他說:“你這是看重眼睛而輕視本心(爾乃貴目賤心)。”

第二件:弟子陳九川臥病在床,王陽明問他:“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很難,你感覺怎麼樣?”

陳九川回答:“這個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說:“常常保持快活愉悅的心態,就是功夫。(常快活,便是功夫。)”

開心與不開心,就是心態問題。事情都有兩面,心態不好的人,只看到事情壞的一面,所以就會變得消極,充滿負能,繼而開始自我否定,生活黯淡無光。

而一個人的成熟,就是著眼於事情積極的一面,對生活充滿熱愛,內心豐盈富饒,強大寬闊,接納所有的不完美,看淡所有的不如意,放下所有的不順心。

如狄更斯所言:“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