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實人”、“事後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實人”、“事後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航通社微信:lifeissohappy,微博|@航通社

昨天晚上我們又一次見證了歷史。你見過對一支股票同時做多和做空都可以賺錢的奇觀麼?區別只在於你是賺140%還是賺幾十倍。

其實過去這兩三個月,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見證歷史。但是現在大盤已經在慢慢的消化疫情衝擊了,也凸顯出瑞幸此事的驚天動地。有一個事實:瑞幸自爆22億人民幣的偽造銷售額,創下了中概股財務數據造假的規模之最。

瑞幸暴雷,你怎麼看?

自2月渾水發佈匿名做空報告以來,再經過國內的解讀,在部分中國人心中似乎形成了這麼一些看法:

  • 美股總有一些人聽信瑞幸公開財報,根本不瞭解中國市場就投資,這些都是“老實人”;

  • 除少數覺醒了的媒體作者之外,大多數人裝看不見瑞幸有什麼問題,都是“

    事後諸葛亮”;

  • 瑞幸本體則是“薅資本主義羊毛”,用美國“老實人”的錢請中國人民喝咖啡的“民族英雄”。

事情不是這樣的,真的。

“老實人”:為什麼有人願意投資瑞幸股票

瑞幸到現在都一直是燒錢的,這毫無疑問。純粹的燒錢是不符合商業邏輯的。任何不符合常識、邏輯的行為,最終都將回到受商業規律支配的軌道上,這也是真理。

但是,這等於說所有一開始是燒錢的企業最終都會倒塌嗎?這就不一定了,不然美股跟 A 股一樣不允許虧損上市不就簡單了?那些願意下血本賭一把的大小投資人,其實賭的就是這個“不一定”。

畢竟,燒完錢還能存活下來的公司還是有的。它們最終都通過某些方式,把原本不符合商業邏輯而付出的成本都補償回來了,從而回到了常識的軌道上。

以下我們就看看,僅憑瑞幸官方公開數據——這些數據已經於昨天的聲明中被確認是一條都不可信——它有什麼合乎邏輯的辦法“逆風翻盤”,扭虧為盈。

(a)開源:推出即使漲價也能復購的主打商品

最簡單的是打價格戰,打垮市場其他對手並實現行業壟斷,但這種簡單的玩法在中美等市場都受到反壟斷法的限制。它的“進階版”不要求消滅對手,而只需要製造出一種即使大幅漲價,也有人願意持續消費的主打商品即可。

孫正義的願景基金過去長期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某個細分行業中排名靠前的玩家儘量整合,有時候順序入股第二名往下一連串小公司並推動大家合併,然後把行業老大也投了,再撮合大家都合併到一起。一切順利的話,一整條賽道都是軟銀的了。

這種戰略被執行最為徹底的就是網約車。非常幸運的是,中國網約車市場趕在“大眾創業”熱潮和熱錢過去之前就及時完成了市場兼併。此後共享單車就相對慘一點,當它大體上塵埃落定的時候,付出了行業老二“人間蒸發”的代價,錯過了和平停戰的最佳時機,導致有些價值和資產是浪費掉的。

但是你可以發現,這兩個都算成功上岸的燒錢大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最終創造出了就算漲價(降低體驗),用戶也不得不經常復購(複用)的產品。這就是大多數燒錢補貼的商業模式一個理想的歸宿。

視頻網站、本地生活、網約車、共享單車、充電寶都在盡力貼近這個目標。未來看,網盤、遠程協作、視頻會議及各種XaaS產品也屬於這種類型。它們有的一開始甚至不需要燒很多錢,其回本和盈利的關鍵僅在於維持和擴大正向現金流。

瑞幸有這種產品嗎?哪怕是從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實際體驗來看,它覆蓋寬廣的餐飲品類當中,沒有一種是真能吸引一小批忠實用戶持續購買的,也不能吸引一大批人哪怕只是自費嘗試一次。後者對茶飲行業其實更重要——喜茶、奈雪的茶、一點點、茶顏悅色都在開業初期吸引了大量人流,排隊是我們對它們的第一印象。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你們都知道當時人比這個多得多,只是這個圖可以免費使用而已。)

第一印象“錨定”了品牌在人群心目中的定位,一個討巧的定位在極長的時間裡都能影響消費者的心智,比如星巴克、無印良品在中國就是高價小資B格,比如支付寶再怎麼努力就是做不了社交。

瑞幸跟小米一樣,主品牌剛開始是“性價比”標籤,這個非常吃虧,所以它必須在合適的時機脫掉標籤。其實小米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不錯,先用“MIX”系列探路,然後把低價引導到Redmi上,加上物聯網產品線,現在基本大家也都接受了它新的定位。

瑞幸如果不是純投機,而是真想踏實做生意的話,它可以適當啟動漲價與減少優惠券力度,可以收縮產品線砍掉費力不討好的餐食之類,也可以從小鹿茶剛開始做就不走贈飲路線。前述的幾個茶品牌已經證明了選用“真材實料”、打健康牌和注重新品研發,是可以有效提升國內茶類產品的價位段的。

實施這一切的最佳時機可能是發佈上市後第一份財報的時候——第二就是“現在”

。眾多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之後馬上“跌跌不休”,但只要讓人相信你還是有誠意繼續把生意做下去的話,總會有“老實人”願意出於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信任對你“價值投資”。

(b)節流:極度壓縮成本到收支相抵

當然也不是隻有上面這一種辦法,也可以把成本壓縮到極端變態的程度,通過精細化運營,最終變成收支相抵。當然這樣一來投資者獲得回報的週期也就被拉的更長了。但這種辦法畢竟可以為企業長期運營爭取更多時間,從而讓它有機會實行上面說到的研發主打商品。

如果瑞幸花出去大量贈飲的錢是來源於它做自提店省去的房租人力,原本做高端外賣所致虧損的下降,由於中間環節的減少,或者由於天降外星人什麼的省下來的錢,那麼投資者一樣有機會認為這個解釋合理。

問題往往出現在核算各種收支發現缺口太大的時候,做空報告往往就是需要證明這個缺口過大。而瑞幸自己講的故事就是反過來,證明缺口正在縮小,方法就是“天降外星人”——採用無人零售、無人機等黑科技,終極壓縮餐品送達客戶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我們中國人都經歷過無人貨櫃和無人貨架一地雞毛的結局,看到美帝快遞員不打招呼直接把包裹放到院子裡家門口就走了,房主也無所謂根本不怕賊,恐怕也是大搖其頭。但另一個事實是外賣配送業務的確在中國比歐美等地發展得更好,這得益於其它購物方式不發達培養出的用戶習慣,和相對便宜的人力。

從這個角度上講,僅憑瑞幸官方公開數據判斷的美帝投資者,仍然有機會相信它們講出來的邏輯。

(c)嫁入豪門:成為巨頭生態的一部分

歷史上大量燒錢試圖構造“生態”的努力,即使在流動性充裕的好時候也不多見,最終由巨頭“接盤”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歸宿。即使有能“造血”的產品,當流血量遠大於造血量的時候,可能還是需要躲入爸爸的羽翼下,視頻網站和共享單車都是如此。

瑞幸的創始人屬於那種對自家創業項目沒有執念的類型,和戴威不一樣,所以什麼時候瑞幸成為某個生態系統下的一部分也一點不奇怪。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瑞幸從股民手中借來的資金被大量用於門店擴張,這些網點地盤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轉型為便利店、前置倉、代收點、體驗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而現在又恰好有那種比較缺乏線下布點的大企業——

就比如美團什麼的。

“事後諸葛亮”:為什麼很少人看得出瑞幸的問題

瑞幸現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樂視,這兩者都被“事前”和“事後諸葛亮”們批評為嚴重背離商業規律和常識的典型。同樣地,在樂視倒塌之前,為什麼很多人沒有根據“簡單的商業常識”判斷出它的不靠譜,也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2015年,曾經用一篇600字的內參捅出“藍田案”的劉姝威,又寫了類似的研究來質疑樂視網燒錢的商業模式。當時我寫過一篇評論:《用 600 字短文搞垮一家上市公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直到這一兩年,一直有人到下面給我留言說,啪啪打臉,還洗地不?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但我描述的是劉姝威文章發佈以後的實際情況——就像渾水報告發布之後一樣,樂視和瑞幸的股價並未因為或短或長的研究報告,而立竿見影地暴跌。

我今天願意為該文的一處錯誤論述訂正:我當時認為“劉姝威當年的 600 字內參就屬於當時做空的一種特殊形式”。不過,藍田案中劉文的真正作用,在於以領導批示的內參形式,切斷了藍田股份賴以為生的銀行貸款,正是這一點讓劉受到了“死亡威脅”。

相比之下,樂視和瑞幸都處於更完全的私營部門,其資金來源多元,要想讓投資者警惕起來,需要對企業的各種發展路徑都進行足夠簡明、精確和前瞻的分析,還要堵上其它也許會把事情做起來的可能性——正如我上面提到的“老實人”可能會怎麼想。

很多人認為,樂視當年的“生態”最終是倒在了造車這個無底洞上面。但其實到後來,造車本身更像是用來在賬面抹平原本產生於其它部門的虧損,就像獐子島的扇貝,以及渾水報告提到的瑞幸虛報廣告投放費用(這一點未經核實)。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除去汽車,樂視生態的主要部分是內容(視頻)和終端(手機、電視)。這兩者應該是相互促進和風險對沖的關係:當視頻網站成本上漲的時候,人們有更多機會在大屏和小屏收看節目,而與硬件捆綁的獨佔權益能促進硬件的銷售。與此同時,當年手機市場的競爭尚未進化到近一兩年這麼激烈的程度,“二線品牌”總體也存在盈利空間。

但在樂視倒掉後的幾年裡,內容和終端兩大行業各自都更難做了。視頻網站自制、外購內容的軍備競賽嚴重升級,如果不是疫情關係,觀眾口味更趨挑剔和審美疲勞,導致大屏開機率下降等會在所難免;而手機在“全面屏”出現以後的技術進步其實也是相當驚人的,芯片、存儲、相機、充電等多方面都在進化,逼死了“華米OV”之外一大批中小玩家。這兩個一起看,樂視即使當年順風順水下來,現在過的恐怕也不會容易。

如今我們說起上面這些,才算是真正的“事後諸葛亮”。要說樂視燒錢速度太快,以及說所有燒錢的商業模式一律不可持續?這不算是。

說回瑞幸。當渾水在2月初發表做空報告,而瑞幸又照例反駁之後,大部分分析師和投資者,都還是按照他們

用公開資料觀測到的現象,認為瑞幸大概率是沒有問題的。

比如說彭博早前的一篇分析就非常有代表性,說封城措施讓星巴克遭遇了比瑞幸更大的挑戰,因為他們門店為主的經營模式反饋正向,且短時間不會改變。而且,星巴克杯子等周邊產品的銷情,也必須由門店的印象帶動網購,或在門店直接完成購買。

瑞幸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它們共計開出2963家門店,其中有2741家都是快取店(pick-up store),佔比達92.5%。快取店大多20~50平米左右、開在寫字樓大堂、企業內部、學校等人流密集處。面積更大的“星巴克式”悠享店僅有4.2%,以及3.3%只做外送的外賣廚房店。

但是渾水報告提到,其線下實地調研一共追蹤了981家門店,其中必然有一些“快取店”小到基本不可能允許顧客一坐就是一天,或者根本就沒有座位。這也成為了後續香椽、中金公司和瑞信質疑該報告數據不具備代表性的其中一個理由。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彭博的評論因而繼續採信了瑞幸財報的說法,稱快取店和外帶為主的設置,在疫情期間確實對應了一些不得不由堂食改為外賣的需求,使它相對星巴克更能維持經營。

這是非常合乎商業邏輯的判斷——直到瑞幸自己承認財務造假為止。

至於下面這種類型的評論:

“瑞幸快速擴張的本質是什麼?不是燒錢,不是打廣告。而是基於:組織能力平移,尋找增量市場,高密度,數字化。”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這時候只要微笑就可以了。

“民族英雄”:瑞幸的作為傷害了所有誠實守信的中國企業

以上提到的“老實人”和“事後諸葛亮”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首先採信瑞幸給SEC遞交的官方數據,對渾水、香椽等做空機構的報告,採取相對更為謹慎的態度。

多數人只是能就瑞幸財報裡面“驚天地泣鬼神”的財務技巧吐槽一下,比如他們的盈利統計口徑扣除了營銷費用……但壓根就沒有往營業額都能虛增這個奇葩的方向上去想。

在2020年的美國股市,誰會想到有人膽子大到財務造假這種程度?還是幾億美刀(起)?這是對規則、共識、常識和法律的公開挑釁,自安然之後,罕有亡命之徒敢這麼做。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美國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之嚴格是出了名的,對內控的詳細規定都寫在《薩班斯法案》裡面。除了高管本人的市場禁入和可能的判刑之外,瑞幸還需要處理紛至沓來的股民集體訴訟,很大概率會把公司直接罰到破產。

我想,也許這能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事後諸葛亮”在瑞幸暴雷之前遲疑不定。

很多吃瓜群眾會本能地質疑中國公司發佈的官方數據,根據自己和“我一個朋友”的各種經驗將官方數據“擠掉水分”,一看到陰謀論就欣喜不已。最重要的是,會千方百計檢查說話人的過去背景,和說話的背後動機。這可能也算是,經驗之談吧。

信任是第一步,對陌生人假定你是誠實守信的,但反過來,一旦失信,將承擔巨大代價。這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環境本來該有的樣子。

昨天晚上,一大堆人跑去瑞幸的微博下留言祝它不要倒掉,自己的免費咖啡券還沒用完。大家畢竟操作不了美股,大多數都是喝咖啡這種形式的“利益相關方”。甚至在用心、認真地批判瑞幸造假的微博下面,還會看到真的有人留言說,怎麼能對賺“醜國人”錢的“民族英雄”如此苛刻?

​瑞幸的倒掉,不是“老实人”、“事后诸葛亮”和“民族英雄”的故事

實際上,這次暴雷帶來的深遠影響,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作為一支成長迅速的,代表性的中國概念股,瑞幸醜聞將不可避免造成對所有中概股的共同打擊。在當前反全球化論、脫鉤論甚囂塵上的嚴峻局面下,很難說美國監管部門會不會專門針對中概股,出臺一些更嚴格的應激性政策。

  • 受到刺激的美股“老實人”難免會增加對中國企業和中國人的偏見與隔閡;

  • 包括瑞幸審計機構安永在內,一大批“事後諸葛亮”對中概股萌生更高的警惕心,為中國企業全球化增加有形和無形的門檻;

  • 而所謂“薅資本主義羊毛”的“民族英雄”傷害了所有想踏踏實實做生意,尊重商業規律的中國企業,特別是參與全球化分工的企業。

——這恐怕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真實情況。

“人無信則不立”,我們就必須重視規則,堅守誠信,樹立起我們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實、正直的形象,成為世界人民可以信賴的夥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