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抗疫記(五):困難、依靠與“感謝祖國”

【澳洲網3日報道】“我太難了!”在英國留學的Sue的這句感嘆或許代表了海外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近期的普遍心聲。疫情期間,不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我們都遇到了比平時更多的困境。但是,別擔心,別焦慮,要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問題終將解決,生活也會繼續。這不,在4月2日的中國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來自外交部、教育部、民航局、國家衛健委國際合作司的相關負責人就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安全和健康帶來了好消息。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還透露,教育部和駐外使領館建立了海外留學人員疫情檢測和日報制度。一旦發現感染或者疑似病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據悉,截至3月31日,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36名確診,他們都及時得到比較好的救治,已有11位治癒出院。

海外華人抗疫記(五):困難、依靠與“感謝祖國”

當地時間4月1日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左一)與多位加拿大教育界專家及中國留學生進行疫情在線視頻交流會,向留學生們介紹了中國駐加使領館及加方相關部門應對疫情的舉措,回答了留學生們關於學業、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叢培武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使領館始終心繫每一位海外遊子,始終把海外公民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圖/中新社 餘瑞冬)

“讓人分心的東西太多了”

“除了上課,還要搶購、留意各種消息、擔心被感染、延期畢業帶來的簽證到期問題……因為這場疫情,讓我分心的東西太多了,我有點擔心接下來的考試。”在英國格拉斯哥留學的Sue因為學校停課而在家裡學習,本以為會輕鬆點的她卻發現並不像她想的那樣:“我太難了!”

在線課程的技術問題則讓剛移民到加拿大的王先生擔心自己語言學習班的“學業”。他說,剛開始的時候還正常去上課,但隨著疫情的加重改為了網絡課程,“這對學習影響很大,這邊的在線課程遠沒有國內發達,沒有那麼多靠譜的程序員,沒有釘釘(中國的一種辦公軟件)。網絡經常延遲,有的時候沒聲音,有的時候沒畫面,有的時候不同步。僅有30人的課堂就會可能有20%以上的人碰見各種技術問題無法上課,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而同在格拉斯哥的留學生洋洋雖然已經不用再為考試擔憂,卻又有著其他的煩惱。本來今年6月畢業的她,因為突然出現的疫情基本等於提前畢業了,“沒想到畢業來的這麼突然”的她開始忙著投簡歷找工作,卻發現如今找工作比其他往屆留學生更困難,受疫情影響她哪兒都去不了,“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找工作了。”

除了這些學業求職的壓力,身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留學生還經歷著心理的焦慮和煎熬。“除了擔心被別人感染,還要時刻小心不讓自己生病,我壓力真的很大。”獨自在澳洲留學的小林回憶著疫情發展以來的經歷,她說:“我們學校沒停課的時候就發現了兩例確診病例,當時留學生都很害怕,但學校那時候還沒開始網絡授課,那段時間我和一些留學生選擇不去學校,但不去上課也有不去上課的焦慮,後來隨著疫情的發展學校終於停課了,我才感覺稍微踏實了點。”一個人在海外,小林儘量不讓自己去特別關注疫情,她說自己害怕的時候就去找點事情做,看書、刷劇、做飯、跟爸媽聊天,“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讓自己生病,不然身為留學生的我就只能硬抗了。”小林補充道。

但疾病不會在疫情面前識相地走開,布里斯班的地產公司職員Rebecca同時也是一名母親,3月中的時候,她的女兒突然開始身體不適,還有些低燒。Rebecca馬上讓女兒停止繼續前往學校,在家中給她做了嚴格的隔離,也上網查了症狀指向,她說:“我就嚴格消毒房間,給她嚴格查體溫,用我自己用過的藥控制女兒的病情,幸虧她只是低燒,體溫沒有上去,而且過了一個週末之後她就完全好了。後來我們還是選擇不讓孩子們去學校,再後來疫情繼續發展,他們也終於開始網上授課了。”Rebecca說,自己沒有去關注當地的醫療或者在線醫療,“不要用到醫療才是最好的,擔心太多也沒用,我們的座右銘就是不要為明天憂慮。”

海外華人抗疫記(五):困難、依靠與“感謝祖國”

當地時間4月2日,中國駐法大使館在巴黎向留學生髮放首批萬餘個“健康包”。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左五)出席發放儀式並致辭,並向留學生代表發放“健康包”。(圖/中新社 李洋)

“只看到中國使館在宿舍門口發放防疫物資”

除了像Rebecca一樣調整好心態面對疫情,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身後還有祖(籍)國可以依靠。

中新網微信公號援引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4月2日在新聞發佈會上的話稱,中國駐外使領館每天都在密切關注當地疫情形勢發展,每天都在瞭解中國留學人員的需求和打算。對於部分滯留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面臨口罩脫銷、洗手液限購、防疫藥品買不到的問題,馬朝旭介紹,各使館領館通過各種渠道為留學人員發放“健康包”,源源不斷向中國留學生調配50萬份健康包,包括1100多萬個口罩、50萬份消毒物品等物資。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還透露,教育部和駐外使領館建立了海外留學人員疫情檢測和日報制度。一旦發現感染或者疑似病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據悉,截至3月31日,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36名確診,他們都及時得到比較好的救治,已有11位治癒出院。

有留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感慨:“我可能永遠都忘不了,學校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只看到中國使館在每個宿舍門口安排發放防疫物資,感謝祖國!”

3月份全球疫情加速擴散後,一些海外留學生希望返回中國,但面臨留一票難求的情況。中國民航局副局長呂爾學表示,民航局按照中央加強對境外中國公民關心關愛的總體要求,對一些需求集中、飛行目的地有接收保障能力的城市,及時啟動重大航空運輸保障機制,安排臨時航班協助海外公民回國。據介紹,3月4日-26日,民航共安排9架次臨時航班,協助在伊朗、意大利的1466名中國公民回國。4月2日又正式啟動飛往英國的臨時航班任務,第一個航班預計接回約180名留學生。

除了安排健康包、增加臨時航班接人等戰“疫”行動,各種諮詢解困平臺也紛紛上線。中國外交部12308領事保護熱線保持暢通,駐外使領館普遍開通了24小時的領保電話,隨時回應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們的需求。同時,相關官網、微信、華文媒體等也紛紛轉發《海外留學人員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以及駐在國疫情防控的各項規定,助力身在海外的同胞戰“疫”。

在澳洲,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官網就連續發佈多個涉新冠肺炎諮詢問診網上平臺聯繫方式,還公佈了可提供新冠肺炎檢測服務的維州和塔州衛生機構名錄,讓擔心身體健康的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可以第一時間在線諮詢獲得幫助。在墨爾本工作的媒體人Zoe說:“很多人在傳‘中國是最安全的地方’,因而想著火鍋診療,我覺得這是給自己和他人造成風險,中國的在線問診至少可以幫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打消一部分疑慮。”

海外華人抗疫記(五):困難、依靠與“感謝祖國”

圖為紐約市華人聚居區法拉盛的一家餐廳,受疫情影響停業。(圖/中新社 馬德林)

“做好最壞的打算,就什麼都不怕了”

對抗疫情病魔,我們有祖(籍)國作堅強的後盾,但面對遭到疫情嚴重衝擊的經濟,我們的日子又該怎麼過?

“目前最困難的還是全社會的經濟問題吧。”這段時間在布里斯班從事地產工作的Rebecca親眼見證了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她說:“3月25日,是我第一天在家辦公。因為我的工作是為房東管理物業,接觸的有很多是在澳洲做生意的老闆和房東,疫情發生後,澳洲政府宣佈採取很多限制措施,對澳洲的商業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我很多客戶的生意都受到影響,地產商的房子賣不出去、餐廳大量減少、旅行社是完全沒有生意做了,他們的商業收入有的是減少了90%。這些商業活動減少的話就沒有收入,他們的員工就會失業。大家都很困擾,失業或者擔心失業中,影響還是蠻大的。”

運營新媒體的澳洲華人Zoe注意到,“最近兩天身邊很多澳洲人都在網上抱怨說丟了工作。”她說,尤其是在澳洲實施封城令後,表演行業和餐飲行業的許多人都被迫停工在家,中餐廳的未來更是慘淡。

“其實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就什麼都不怕了,現階段要經過的,就是這樣一個關卡,而且是全世界人民都需要過的一個關卡,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一些事情,我們公司的開放參觀和公開拍賣都被禁止了,但是企業仍在非常正面地帶領我們面對,以及整個市場環境的變化。”正如心態良好的 Rebecca所說,在疫情引發的這場“經濟戰”中,並沒有人輕易“繳械投降”,不少企業展開了積極自救。綜合澳廣網、第九新聞報道,為了保障員工就業,澳洲部分實體店小企業轉換了經營思維,首次為顧客提供快遞服務。部分中餐廳暫停了堂食但可以送外賣。

各國政府也出臺了種種政策刺激經濟,包括養老金提前支取、房租減免、企業津貼等方方面面。澳洲各方對處於疫情衝擊中的中小企業的紓困行動已經開始提速。3月20日,澳洲銀行業協會(ABA)首席執行官安娜.布萊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為中小企業商業貸款償還展期六個月,以配合政府和中央銀行以財政和貨幣措施刺激經濟的計劃。這對於眼下經營困難且揹負商業貸款壓力的本地企業而言,可謂一場及時雨。

結語:

在過去的兩週裡,我們和我們的受訪者一起,講述了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的抗疫故事。疫情兇猛,選擇繼續留在澳洲、英國、美國等各個國家的我們,雖然身處在不同的國家政治、文化環境中,但參與著同一場戰“疫”。我們並不懼怕打滿全場,同時也祝福大家都能平安度過。最後,就用已經移民澳洲15年的Rebecca的座右銘來給我們一起經歷的這場戰“疫”收尾:我們人人都是親歷者,也人人都是參與者,而更重要的是“笑對未來不要為明天憂慮”。

這,就是我們的海外抗疫記。

附:

墨爾本緊急求助方式:

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領事保護與協助緊急聯繫電話:+61-3-98248810

中國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電話:+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澳大利亞當地報警、急救電話: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