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彩雲之南,醉美文山!不止神草三七居深山,還有百味珍饈等你嘗!關注“文山百味”
看文山民族風情,品文山百味珍饈

清明即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在很多地方,清明是像中秋一樣團圓的日子,所有本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進行祭祀活動。

今年由於特殊原因,這種活動也就改到了網絡 。

雖然人不能聚在一起,但清明節氣小吃,是一樣都不能少。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青團的習俗,但每個地區的飲食風俗又各有不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各地區的清明食俗吧。

一、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二、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面蒿,清明菜,當地人稱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

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三、面蒿粑粑(火草粑粑)

雲南人一般把各種小麵點,都叫做粑粑。

每到清明前後,雲南各地都有吃麵蒿粑粑的習俗。

面蒿粑粑又叫火草粑粑,是雲南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清明美食。

面蒿粑粑可以直接切了和糯米粉,糯玉米粉做粑粑,也可以打成汁液溶進米麵中。

口味鹹甜均有,做法可以蒸,可以炸,還可以用炭火烤。

蒸出來的軟糯香甜,炸出來的外脆內韌,烤出來的自有一股炭香。

變著花樣吃,可以吃出百般滋味。

是雲南小夥伴的童年味道。

在外如若想吃麵蒿粑粑,那多半就是想家了。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四、撒子

“撒子”是古往今來,清明最受歡迎的慕名時令美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這樣描述:“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五、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

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六、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七、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麵小雞和雞蛋。

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麵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八、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九、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

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

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十、子福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

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

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十一、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

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十二、烏稔(rěn)飯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十三、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

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炸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十四、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

到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

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比較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我是文小七,這期的【文山百味】到此結束,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明天早上5點半,我依然在這裡準時與你分享。

清明節吃什麼?除了青團,這14種傳統寒食別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