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理想主義,在當代似乎已經是一種奢侈品。

當你四處投稿,卻發現發稿變得越來越難時,會懷疑想當作家的理想是不是應該放棄;

當工作後的朋友已經開始經濟獨立,沒事就一起聚餐遊玩時,你會懷疑自己繼續寒窗苦讀做學術研究的理想還值不值得堅持;

當週圍所有人都覺得打遊戲就是不務正業,不可能有任何成績時,你也會懷疑職業玩家的份額只留給那些天才的少數。

理想主義者彷彿只存在於平行時空裡,在那裡,有一個你可以不畏懼外界的壓力,而堅守內心的嚮往。

並不是所有的理想主義者都去了那個平行世界,依然有很多人,在這個世界中堅持做著自己,憑藉著內心力量,驅動著自己探索著生命的極致。

劇作家哈維爾曾經這樣說過:

理想不是樂觀。它不是堅信某事會成功,而是確信某事有意義,不管結果如何。

理想主義者告訴你的永遠是這樣的故事——不僅是探索生命的極致,更是在極致中所追求事物的美好。

理想主義者,

最好的作品在下一個

對80後和90後的一代人來說,理想主義的代名詞之一,是“韓寒”。

1999年,他以一篇《杯中窺人》獲得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2000年,在上高一的韓寒便退學,開始了自由職業之路。

在很多人看來,韓寒這20多年的經歷很像是以“玩票”的心態在玩各種事情。

他出版過小說、雜文,這是作為青年作家的韓寒;他從2003年開始就是職業賽車手;他還發行過唱片,當歌手韓寒;主編《獨唱團》,發佈閱讀應用“ONE·一個”,這是創業者韓寒;《後會無期》上映,他是導演韓寒。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2010年12月,作家韓寒

這麼多的身份,看起來雜亂甚至不相關,但卻總能追溯到他最初的理想:

韓寒曾公開過他的四個夢想:科學家、作家、賽車手、導演。現在看來,除了“科學家”這個理想,其他的都實現了,且不論成績如何。

2014年上映的《後會無期》,韓寒在微博上發了那句後來廣為流傳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後會無期》海報中,流傳甚廣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顯眼 / 豆瓣電影

這句話像是反叛,但更像是他自己的堅持——不願意被外界的道理綁架,而是在沿著自己的想法和目標走著。但走著走著,好像生活過得也還行,並不糟糕。

影評人曾在他的電影《飛馳人生》上映後這樣評價他:飛向天際、飛向雲端的韓寒理想主義。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2012年CTCC房車賽,韓寒在現場

他總是在不同領域探索,雖然常常伴隨著爭議,但依然堅持自己。

韓寒的表達很自由隨性,但這不是全部。他也會學習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學習商業的邏輯。

在拍《乘風破浪》時,他就學著向更專業和高效的傳統電影製作過程靠攏。在保留“韓式風格”的同時,也獲得了票房10.46億的成績[1]。

韓寒並不是一個為了反叛而反叛的人。相反,他在各個領域的嘗試,都是在為更好的作品在鋪墊,比如《飛馳人生》,就是將賽車與電影融合。

看似“不務正業”,實際上是在探索夢想的更多可能性,從點出發,逐漸構建出更大的版圖。

最近,韓寒在微博上談及他對“探索”的理解:

你很興奮,但是又很害怕,到最後,你的期待超過了你的恐懼,這就是探索。

也許韓寒留給公眾的形象,除了那些各式各樣的頭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少年韓寒”。

當韓寒被問到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時,他說,“臨死前倒數第二部”。這個回答很像他以前那種帶著戲謔的認真。

比起開玩笑,這更像一句承諾,只要還活著,就堅持探索,堅持拍出更好的電影。

在舞臺上演繹生命,

用生命探索舞臺

我還喜歡另一個充滿理想主義傳奇色彩的人物,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

他更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名字是“小雀斑”。他是電影《萬物理論》中的霍金;《丹麥女孩》中的“世界首位變性人”,也是《神奇動物在哪裡:格林德沃》中的神奇動物學家。

雷德梅尼最讓人意外的地方,是他原本不需要這麼努力。

他身家背景顯赫,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物流公司的老闆。而他自己也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

當大家都覺得他可以躺贏的時候,他卻追隨自己的內心,執意要去做演員,從零開始,他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嚴苛。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悲慘世界》豆瓣評分高達8.6,也有“小雀斑”出演 / 《悲慘世界》

拍攝《萬物理論》時,導演說,“雷德梅尼對自己非常苛刻,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在表演中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結果常常是不完美的。”

但這樣的擔憂,在雷德梅尼的身上卻並沒有出現[2]。

為了拍好《萬物理論》中因為漸凍人症而逐漸癱瘓不能自理的霍金,雷德梅尼觀察了至少40位這樣的疾病患者,並用密密麻麻的小紙片記錄動作細節。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小雀斑”是《萬物理論》中的霍金 / 《萬物理論》

他了解到,跌倒通常是漸凍人症最初的症狀之一,但在出現跌倒之前,腳步已經變化了。如果患者快步行走,而膝蓋忘了跟腳協調,就可能會絆倒。

為了拍攝出霍金在患病早期,甚至還未被察覺中疾病時的狀態,雷德梅尼會在公園裡反反覆覆地走,像觀察切片一樣去觀察患者的行動。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演好漸凍人症難度極高,雷德梅尼為此觀察了許多患者,舉手投足都是演技 / 《萬物理論》

這個過程也在不斷地受挫。連雷德梅尼的運動教練都說,“他的願望是真正瞭解這些患者,對細節的關注像是一個法醫。”[3]

這種與人物化為一體的精湛表演,獲得了霍金本人的認可。當然,也為雷德梅尼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雷德梅尼曾經在視頻中說:

探索未知,是最讓著迷的地方。

然而,他經常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第一次看到剪輯好的電影時,看到的都是瑕疵。”[4]

這些對自己的懷疑與不滿,交融著雷德梅尼對錶演的熱愛與探索,讓他不斷地在電影中創造出一個個令人驚豔的角色。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

除了奧斯卡,雷德梅尼還先後拿到過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奧利弗獎最佳男配角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每一步探索,都是對極致表演的追求。雷德梅尼的理想主義,就是堅持自己的內心。

困難與挫折,

比起高處的風景不算什麼

如果說演員與導演近乎苛刻的理想主義追求,是為了呈現出完美的作品。有的人則是把自己人生活得像一部作品。

如果你看過《徒手攀巖》(Free Solo),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講述了2017年攀巖運動家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不借助任何繩索或安全裝備,耗費3小時56分,徒手登上900多米酋長巖(El Capitan)的故事。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攀巖運動家Honnold不借助任何繩索或安全裝備,徒手攀登上900多米酋長巖 / 《徒手攀巖》

對於一個外行來講,攀巖高手似乎要有某種“天賦異稟”才能達到。

但霍諾德並不是,或者說,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天賦異稟”。他也曾跟無數普通人一樣,望著高山,覺得徒手爬上去太難了。

霍諾德從自己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練習攀巖,當他在訓練完,獨自騎自行車回家時,回家的路逐漸變黑,這種漆黑都會讓他害怕[5]。

一個膽小的小男孩,如何成為徒手攀巖第一人?既有挫折,也有堅持。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很難想象,一個原本膽小的男孩後來可以徒手攀巖 / 《徒手攀巖》

2004年7月,年僅18歲的霍諾德參加了青少年組的攀巖競賽,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績。

那時,霍諾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去世時只有55歲。這讓他十分受打擊,也讓他更沉浸於攀巖[6]。

攀巖讓霍諾德探索著極致的生命體驗。他說,“我沒有真正的天賦。我只是徒手攀巖很多次,才逐漸變得更好。”

在一部拍攝霍諾德“探索”的短片中,他說:

不斷練習就是一切的關鍵。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

2008年4月,霍諾德在短短83分鐘內就完成了365米高的攀巖,這時他才突然成了攀巖界的話題。而此前,他已經獨自一人默默練習了4年[6]。

他心裡始終還有個更大的目標——就攀登上文提到的《徒手攀巖》中的酋長巖。經過9年的練習,他終於在2017年實現目標[7]。

霍諾德說,他痴迷於攀爬的微妙之處。他的大腦中存儲著一套動作百科全書,攀巖時應該放下膝蓋還是張開,要靜態移動還是動態拋出?這些細微的動作變化讓人著迷。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如果我從登山中學到了一點,那就是不斷進步的力量。”

在他的探索路上,一個個的不確定障礙變成了可以完成的目標,一個個遠大夢想被分解為每一步細微的動作。而每一個細微動作的探索,最終都讓他無限接近攀登的極致體驗。

能讓你持續探索的,

還有你的內心

理想主義並不是某一代人、某一類的人專利。它甚至不需要特別的起點,有時候只是一個無心插柳的開始,它可以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

馬克斯·布朗利(Marques Keith Brownlee)就是這類故事的代表。在80後們追逐著自己的理想時,90後也早就在探索之路上了,同樣自由,同樣熱情。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馬克斯·布朗利,大家更習慣叫他“MKBHD”,是YouTube最有影響力的頂尖科技博主之一。

2009年1月,還在讀高中的布朗利開始上傳關於科技產品的評論影片。截止2020年4月,他已擁有超過1070萬名訂閱者,在YouTube科技頻道中訂閱者數量排名第二。他發佈了超過1218個科技評測視頻,總觀看量超過17億。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馬克斯·布朗利的Youtube主頁,每條視頻播放量都是幾百萬 / Youtube

這樣輝煌成就的背後,不是一個不停挑戰自身極限的故事,而是從興趣出發,堅持自我的故事。

為什麼開始做科技評測視頻,按他自己的說法,純粹是出於好玩。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馬克斯·布朗利七年前的視頻,那時他還青澀 / Youtube

當他上高中的時候,需要買一部筆記本電腦,參考了很多計算機配置和設置的簡單視頻之後,他發現自己也想做幾個試試。

錄視頻這件事完全出於興趣,最開始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上傳這些,只是因為他覺得這很有意思,想分享給別人,完全沒有迎合觀眾的意思。

然而隨著布朗利興趣的日漸濃厚,他對於視頻的要求同樣在提升。最開始,他15分鐘就錄完了一個視頻,但是現在,為了保證視頻的高質量,他每週只錄兩三個視頻。

為了能讓視頻中的細節展現更完美,他會一直更換設備,直到拍出最好的效果,哪怕有些細節觀眾不太會注意。

他的影響力也隨著努力一直在攀升。原本只是在地下室自拍的幾分鐘小視頻,到後來和比爾蓋茨、科比、埃隆馬斯克一起暢談科技。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和比爾·蓋茨暢聊的馬克斯·布朗利 / Google

從默默無聞到全網最紅測評博主,布朗利的想法仍然沒什麼改變,興趣是永遠的第一位。按他自己的說法,“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對它的興趣也永遠不會停止。”

與其說人們是被理想主義者打動,不如說是被不斷地探索精神打動。

不斷探索生活的可能性,韓寒達到了多種身份完美交融的理想狀態;不斷探索表演的可能性,雷德梅尼讓電影有了座讓人仰望的高峰;不斷探索攀登的可能性,霍諾德發現了人類潛能的無限力量;探索科技的可能性,布朗利展示了用興趣驅動創新的生活。

這四位理想主義者,也正是OPPO Find X系列的探索者,他們不被外界環境所束縛,堅持自我,遵循內心的探索慾望,不斷地追求極致。

OPPO Find X系列,也是一次探索極致後的成果綻放。

頂級 120Hz、3K QHD 屏幕,顯示和操作無比流暢;

10億種色彩顯示,媲美專業級顯示器的精準色彩還原;

超感官的全焦影像系統,清晰、真實地捕捉每一個生活的瞬間;

65W的 SuperVOOC 2.0快充技術,38分鐘就能令手機“滿血復活”……

從硬件到軟件,OPPO的研發工程師一點點將鏈路打通,將難題全部化解,為用戶提供最極致的科技產品,與每一個不甘於平凡,有所堅持和偏執的年輕人,共同探尋極致。

理想主義者並不是在空中樓閣,相反,他們正是在認清了現實之後依舊熱愛生活。這份發自內心的力量,正驅動著他們去往一個更廣闊美麗的世界,而這一切未知,都是驚喜前奏。

相信未知,探索極致!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1]新京報.商業韓寒:從青年作家到十億票房導演.2019-02-12

[2]Stuart McGurk.Eddie Redmayne on playing Stephen Hawking in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GQ magazine.1 March 2016

[3]CLEMENCY BURTON-HILL.HOW EDDIE REDMAYNE DID IT.1843magazine.NOVEMBER/DECEMBER 2014

[4]Calum Marsh.The Theory of Eddie Redmayne.Sharp Magazine.November 19, 2019

[5]Chris Van Leuven.Alex Honnold on the life lessons that followed Free Solo. RedBull.07.02.2020

[6]David Roberts.Alex Honnold, No Strings Attached.Outside.Apr 11, 2011

[7]MARK SYNNOTT.Exclusive: Alex Honnold Completes the Most Dangerous Free-Solo Ascent Ever.National Geographic.OCTOBER 3, 2018

那些理想主義者的探索,真的值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