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專家稱冠狀病毒震中可能“可能”轉移回亞洲

公共衛生專家稱冠狀病毒震中可能“可能”轉移回亞洲

衛生專家週四表示,冠狀病毒爆發的震中有不斷變化的風險,給公共衛生系統帶來了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Saw Swee Hock公共衛生學院院長Teo Yik Ying說:“震中會不斷變化。”

Teo告訴CNBC的“路牌”,儘管現在美國已被視為爆發的震中,病例超過20萬人-“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震中將發生變化。”

“它將轉移到南亞嗎? 它會轉移到非洲還是拉丁美洲?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但是震中可能會繼續轉移,這確實有可能發生,甚至有可能轉移回東亞。” Teo說。

冠狀病毒是去年12月在中國中部爆發的中心城市武漢首次報道的,但此後已傳播到180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2月,中國佔病例總數的大部分,但震中重心已轉移到西方,美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目前是受災最嚴重的3個國家。

隨著疾病中心的不斷變化,在中國和新加坡等國家,這似乎是冠狀病毒感染的第二波浪潮。

中國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案件是從海外進口的,這促使那裡的政府向外國人關閉邊境。

在新加坡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這是由海外歸來的患病居民帶來的另一波感染。

確實,這是對第二波浪潮即將到來的恐懼,因為第二波浪潮仍將是冠​​狀病毒感染首當其衝的國家將向該國出口病毒。

張藝英

瑞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東南亞國家/地區在1月下旬報告的第一起案件涉及一名來自中國的遊客。 然後,這個城市州通過邊境控制和隔離等措施設法控制了局部感染。 但是最近幾天這個數字有所上升,截至當地時間週三中午,這一數字已突破1000。

Teo說:“這確實是擔心第二波浪潮將播種的原因,那些仍受冠狀病毒感染首當其衝的國家將向該國出口病毒。” Teo強調了應對這種流行病的國際協調。

Teo說,震中可能會繼續轉移,直到人們發展成群免疫。 畜群免疫力是指人口中有足夠的人對某種疾病具有免疫力,從而有效地阻止了疾病的傳播。 Teo解釋說,它可以通過疫苗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暴露於病毒的自然結果而獲得。

Teo說,在有可行的疫苗之前,重要的是要傳播這種流行病,以便有時間讓醫療保健系統恢復健康。

這意味著與感染的急劇上升形成對比的是,病例的逐漸增加,即使感染該病毒的人數相同。 目的是防止衛生保健系統在任何時候負擔過重。

在更長的時間內散佈新病例將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獲得他們所需的護理。 一些健康專家將其稱為“拉平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