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近年來,有個詞叫中年壓力,有很多人,人到中年了還是一無所成,看著身邊的人富貴了,有錢了,而自己卻還在原地踏步,甚至一貧如洗,這時中年的壓力就爆發了。

而此時又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一家的頂樑柱,可是卻因自己的一無所成而無法支撐起這個家庭。

這時有些人便感到十分的潰敗,十分的崩潰,甚至沒有勇氣直面生活。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老祖宗很早之前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那些三十幾歲沒有很大成就的人,可以放寬心了,你的年齡還沒到。古人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經驗之談:

一、古人一週歲的“立志”

其實成事的第一步便是立志,中國古人認為,立志最早的階段並不是三十,也不是二十。

在古代,孩子一週歲的時候就要抓周,那個時候孩子什麼都不懂,拿東西只憑直覺,因此古人認為一週歲時孩子抓周抓到了什麼,以後就會從事什麼職業。一直到今天,有些地方還延續著這種習俗。

雖然今天看來,這種做法並不怎麼靠譜,但是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古人對於立志的重視。古人從很早就明白,只有先立志才會有成事的機會。儘可能早地對下一代進行選擇道路,然後對其培養。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同樣的,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裡的“三十而立”中“立”並不是立業的意思,而是立志。三十歲的年紀,剛褪去了年少的青澀,這個時候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明確的志向和發展的方向,並且對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二、三十歲立志

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真正的立業,在今天這個社會上,三十歲還沒有成就事業的人已經感到著急了,畢竟這個年紀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

沒有事業也很難成家,成了家也很難養家餬口,所以人到三十往往會感到迷茫,甚至備受打擊。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真正的立業並不是三十歲該做的事情。三十歲要做的就是立志,要保證自己能夠承擔起責任,保證自己能夠對社會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在這種認知基礎上立志,對自己的人生儘可能的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是四十不惑的基礎。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三、四十歲不惑。

四十不惑也並不是不迷惑的意思,而是經過幾十年的閱歷和闖蕩之後,能夠對自身和社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能辨別社會上的善惡美醜與是非,能夠趨吉避凶。

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四十歲沒有立業也不用著急,凡事都必須有個過程,必須有基礎。如果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的話,立業也很容易功虧一簣。

四、四十五歲出山虎

正是有了三十歲時的立志,四十歲時的閱歷,才能築成四十五歲時的虎狼之勢。猛虎下山勢不可擋,四十五歲時才是立業最好的時期。

這個年紀的人,處事更妥當,性格更沉穩,思慮也更周全,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毛手毛腳,更不會思慮不全。這個時候立業再難有什麼能阻攔他,這正是虎狼之勢。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前面幾十年的隱忍與積累全都是為了四十五歲時的“霸業”,而這一切全都建立在前面幾十年的立志上。

如果沒有三十歲時的立志,也就不會有四十五歲時的虎狼之勢,這一點古人看得清清楚楚。因此相比於四十五歲立業,三十歲的立志更為重要。

所謂有志不在年高,只要人心中有了志向,有了擔當,不愁立業之晚。

五、有志不在年高

人生在世幾十年,也不過是為了成就一番霸業,既然這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那麼也不用急著把時間往前推。

相反,真正成就霸業的時候,越往後閱歷越豐富,積累的經驗越多,更容易成功,成功之後也不容易再被擊敗。對古人來說,只要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年齡再大也無所謂。

這種精神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古人經驗的積累。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歷史的長河中,真真正正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並且年紀輕輕的人並不是很多。

可以想想的是歷史上的姜子牙、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以及三國蜀漢的劉備,再誠如三國的司馬懿。這些人最終的成功,幾乎都是在人生的後半段,給自己打下了不朽的基業。

如果要是按照三十而立的話,歷史上的姜子牙估計也就早早的入土為安了。

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

當今的我們能夠直接借鑑古人幾十年、幾百年的經驗智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在立業道路上的很多彎路,也不會在三十歲、四十歲還沒有立業時感到挫敗感到頹廢。

只要人有志向,立業是早晚的事情,與年齡無關。

今天的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吸取幾千年文化中的精髓,這些精髓能夠為我們的成功助力。同時我們也要為文化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讓中華文化繼續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