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我今天谈谈《连环套》里的窦尔墩,为什么要谈窦尔墩呢?从我二十岁在中华戏校毕业到解放初期,十五,六年当中,《连环套》是我经常演出的剧目,当时我这个年轻的“黄天霸”几乎同所有老、中、青的窦尔墩的扮演者同台演出过。例如老先生里有侯喜瑞、金少山、董俊峰、蒋少奎、刘连荣、马连昆、陈富瑞、李春恒等。年岁差不多的有孙盛文、叶盛茂、裘盛戎、袁世海、王泉奎、娄振奎、高德松、赵德钰、费玉策、金少臣、王正屏、王玉田、汪志奎、李克昌、周益瑞等。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花脸三杰 : 金少山 郝寿臣 侯喜瑞

要把黄天霸、窦尔墩演好,演员要特别讲究台上情感的交流以及在表演上的默契配合。以《连环套》的表演来说,黄天霸和窦尔墩在戏里占的分量是均等的。任何的表现力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对方的情绪反应,从而削弱舞台效果。黄、窦二人没见面之前就埋下了相互抗衡的种子。

他们一见面,双方还互不了解,是彼此猜测地进行交谈。开始,窦尔墩经不住黄天霸言词的引诱,为了炫耀本领,逐渐说出了偷盗皇家御马的目的。最后窦尔墩又以话紧逼,迫使黄大霸也不得不说出自己的身份……这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情节变化,如果单凭一方表演得精彩传神,而另一方却只是在台上把熟悉了的程式,按照安排就的次序背诵出来,根本不与另一方呼应相连,默契相合,是会影响剧场效果的。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郝寿臣《连环套.坐寨盗马》

因此,我想就和我同台演出《连环套》的演员中,以几位给我印象最深、也是人所公认的窦尔墩的扮演者为例子,用他们在同一段情节里各自不同的表演动作,和在舞台上给予我这个作为剧中对立面人物黄天霸的直接感受,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下,来说明角色之间的情感传递的重要性。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童芷苓(反串)侯喜瑞《连环套·拜山》剧照

先说侯喜瑞老先生,他是和我同台次数最多的一位老先生。侯老的动作边式,富于艺术造型美,嗓音虽然沙哑,但善于运用。听起来别具一种低回激奋的抒情特点,大有“不是这个嗓了还不够味儿”的劲头儿。

他表演“挽手而行”时的动作是先站得靠里,然后再大把抓住天霸左腕,同时往台口走两个很漂亮的小步子,身子随同着一起前后幅度较大地晃了两晃,眯缝着眼不看天霸,其意却在对方手腕子上。

我与侯老合演时,我被抓住腕子后,身了借劲使劲,随着也微微前后一动,脸上带出轻蔑的微笑,显露出毫不在意的样子,潜台词不变。只见侯老用眼略一瞟我,立时张开嘴,瞪起眼睛往后微撤了一步,表明窦尔墩感到这个青年镖客居然经得起自己的抓,不是等闲之辈,必须认真对待。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侯喜瑞《盗御马》剧照


这―点神情动态并不复杂,却足以使人清楚地看出,窦尔墩盗马虽为私仇,可他的心地还有纯洁的一面,动作上带出点天真稚气,是个直肠汉子,于剽悍之中,流露出激昂慷慨的英雄豪气。

这一场演出后,侯老在后台特地跟我说:“今儿咱爷儿俩那一点儿,戏出来了!”

王金璐演黄天霸:侯喜瑞、金少山,不同的窦尔墩与我“挽手而行”

金少山《连环套》剧照

再说说和我同台的另一个“窦尔墩”金少山先生。他的条件全面、身材魁伟,尤其嗓音之洪亮迄今无二。《二进宫》里的“保国家”行腔和《盗御马》里的“黄三太”行腔,真如天马行空,声震屋瓦。他的唱念动作,开始感觉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实则在平淡简练中极富变化。他扮的窦尔墩,脸谱里的主色“蓝”比别人浅,更显得人高马大,明快醒目。而且“拜山“一场,别人都是打扎巾戴大额子,唯独他这场改戴扎巾盔。

由于我与他合演以前看过他演这出戏,对他的与人不同之处心里完全清楚,所以,合演时心里有底,易于适应。虽然他也是右手从上往下,盖住式地抓腕子,可不是猛然用手一抓,而是轻轻―握。他脸朝前,微合着两眼握住我的手腕子后,全身只稍稍定了定——说明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在暗中了解天霸的强弱,然后他很轻松地转脸一看天霸,正好天霸从腕子上也感到对方向自己暗中施加压力,天霸立刻运用同样的内功给以抵制,脸上也带出亳不介意的样子扭脸和窦尔墩视线碰到一起,窦尔墩微微一笑,天霸也随之淡淡一笑,然后转身先后走下。

这样,我们之间的配合很默契;金先生的这种表演方法使人理解到,窦尔墩是个有超群武艺,而平时又不轻易和人决斗的英雄,他能在含蓄大方的表演中勾画出这个雄视绿林、号称“铁罗汉”的山大王的粗犷气质。他的表演是一种朴实无华、略加点缀的风格。

(摘自王金璐《说说和我同台演出过的窦尔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