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重度拖延症是一種什麼體驗?

感覺自己瞬間被擊中了,於是暗搓搓地打開消息,結果看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毛病。那一刻,我感覺找到了組織。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我曾經也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從小讀書的時候,就一直很拖,老師佈置的假期作業,總要拖到最後一天熬夜寫,寫不完,就偷偷從本子中間撕幾頁下來,期望老師不要發現。

後來上班了,情況也沒好到哪去。做個事情前,一會要喝水,一會整理一下桌面,一會上個廁所。終於消停來,開始做事吧,微信又來消息了,一沒忍住鬥起了表情包。回過神,一上午過了大半。

剛進入工作狀態,一會又到了飯點,吃完飯,又開始惡性循環,只好趕到晚上加班做。

更可怕的是,總是時常感到焦慮,感覺工作很辛苦,還經常挨領導批,自己是也很委屈。

直到後來,看到一本名不見經傳的神書——《打破自我的標籤》,才知道自己的拖延症跟下面4個因素密不可分。

01

自控力差


你可能會說,自控力,那不是廢話麼。

但它作為拖延的首要因素,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它。我會用較短的篇幅講講自控力差的原因,然後給大家分享一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為什麼自控力差?對於普通人來說,原因只有一個任務瑣碎,目標分散。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就像我之前的工作狀態,郵件來了看郵件,手機響了翻手機,突然想起個事來,它就腦子裡轉啊轉,你不把它解決掉,工作都進行不下去。感覺每天干不完的事,但你要問我都幹了啥,好像我也說不出個123。

《打破自我的標籤》的作者陳虎平老師告訴我們,人腦的工作內存、注意力區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只能在一個小時段內,做好一件事。多線程任務模式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行不通的。

因為目標分散,我們的思路會不停地在各個任務中切換。每一次切換,你都得想想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了,然後從前到後捋一遍,遇到想不起來的事,就卡殼,無形中就會消耗大量精力和時間。

這裡的給出的建議是,做事的時候就專心做事。番茄工作法是個很不錯的方法,25分鐘專注做事,5分鐘休息處理急事。每一個工作時段儘量擯棄一切干擾,天大的事情不管,我先把這25分鐘利用到極致。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再者就是,專注的時候手機要保持靜音,放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李笑來老師說過,不論屏幕出現在你視野裡的哪個地方,它都會不停地吸引你的眼球。

好,小結一下,自控力差的原因是任務多且瑣碎。一個任務遇到阻礙的時候,你就會忍不住切換到下一個任務。但是實際上,該處理的任務一個也不會少,反而會因為來回切換思路,消耗大量精力。所以,營造一個短時間不受打攪的工作環境,處理完一個任務後,再解鎖下一個任務,會讓你越來越充滿掌握感。

02

效率低


效率低本質上也是自控力差。單另拿出來說,是因為我們的任務不僅存在目標分散,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時我們不得不多線程處理工作。

一人兼多崗的時代,每個人,每個崗位手頭上可能都不止一件事。

尤其是現在大規模協作辦公的環境下,很少有哪一份工作是一個人從頭負責到尾。我們都是流水線上的一環,焦急地等待上一個環節的交付,疲於應付下一個環節的催促。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針對這樣的問題導致的拖延,《清單革命》的作者在書裡,給了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

把你的任務列成清單,在每一項任務後面分別填寫任務進度。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降低啟動能量、任務不容易遺漏、推進速度快。

1、降低啟動能量

我們先說,什麼叫降低啟動能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心理能量。意思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消耗的不僅是體力和經歷,還有你的意志力。在啟動任務前有個意志力消耗門檻,就稱為啟動能量。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比如,你辛苦加完班,想起原定於今天要去健身房,但想到自己今天已經夠辛苦了,就忍不住心疼自己一下,“明天吧,明天去也沒多大影響。”

這個時候,你的意志力就不足夠啟動去健身房的任務,從而導致效率低下,把健身的事一拖再拖。

那麼如何降低啟動能量,讓自己處於低意志力水平的時候,也能迅速啟動呢?

《快樂競爭力》的作者肖恩在書中講了個自己寫吉他的故事。

吉他放在壁櫥裡,看不見,摸不著,從想起到取出吉它,需要20秒,這20秒就成了你學吉他的阻礙。

怎麼消除這個阻礙呢?

很簡單,只需要把吉他放在你能看到、觸手可及的地方就可以了。它會不停地提醒你,嘿,那個發誓要學吉他的人,我已經落灰2、3天了。

於是,在“吉他”的監督下,你就能很快建立學習吉他的習慣。

習慣的本質就是降低啟動能量,提高了效率。

2、任務不遺漏、推進速度快


心理學家把人們犯過的錯誤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知之錯,一種是無能之錯。

我們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導致事情出錯,這叫無知之錯。

而我們在工作中犯的錯,大多數屬於無能之錯。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比如,一個老爺子右腿骨折,送到醫院做手術,醫生卻給他左腿打上了鋼板,

再比如,你下班忘記關燈,結果導致第二天被行政罰了50塊錢。

我們的大腦其實經常會忘掉一些東西,尤其是在高壓下,就更容易導致我們犯一些無能之錯。

就拿我來說,工作中,想起個事來,它就會一直在我腦子裡打轉,導致分心,手頭工作出錯,沒想起來吧,心慌意亂,焦躁不安。

清單思維則可以解放我們的大腦,把記憶外包,讓我們專注處理眼前的事,從而提高了效率。

推進速度快則是,我們在處理複雜協作任務的時候,看一眼清單就知道任務在哪個環節,在誰的手上,以便於很好的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從而避免來回切換思路,回溯任務進展等導致的效率低下。

03

恐懼


恐懼也會導致拖延?對,恐懼的確會導致拖延。

我媳婦17年8月份拿的駕照,到現在開車的次數,一個巴掌都數的過來。而且還僅限於我坐在副駕駛的時候,她才敢動方向盤。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開車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只要敢練,就一定能有所進步。

恐懼會束縛住一個人的大腦,因為害怕而不敢做,要逃避,要麼倉促上手,結果可想而知。

古典在《拆掉思維裡的牆》裡講過一個故事。一名新東方分校區的講師,來總部競聘培訓師。他很緊張,因為他要面臨的評委,全是新東方一幫元老級的存在,他很擔心自己講不好,被人笑話。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於是,他找到了已經是新東方培訓師的古典,“古典,你是搞心理學的,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古典根據恐懼層次理論分析:

第一層,這個人害怕將公開課

第二層,這個人不是害怕將公開課,而是害怕不被認同

第三層,這個人也不是害怕不被認同,而是害怕自己無力面對不被認同的情況。

這樣一分析,恐懼底線就漏出來了。

古典就問,“如果你明天就是沒發揮好,被罵的狗血噴頭,你會怎麼辦?”

對方想了想說,“其實沒什麼,他們的點評也不一定是對的啊,其實這也是我的一個學習機會。”

古典說,“別這麼理智,這不是你的風格,你內心的那句話是什麼呢?”

對方想了想說,“我特麼的其實想說,F**k you !This is me ,anyway!我就這水平,還就是本地第一名,你們愛聽不聽!”

其實當對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古典就知道他已經不害怕了。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恐懼就是這樣一個懦夫,當你觸碰到它的底線,要跟它大幹一場的時候,它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

背對恐懼最可怕,當你轉過身直視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沒什麼可怕的。

04

貪婪


貪婪也會導致某種程度的拖延。

很多人總是想一口氣吃個大胖子,不願意付出,還想著一勞永逸,就拿工作上的事來說吧。

拖延症有4種“病因”,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

同事小張負責公司財務,一次領導讓她整理公司預算。因為預算牽扯的部門比較多,需要不停地溝通,小張就想著找一個集中時段,集合各個部門的預算員做一次培訓,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由於年初都比較忙,總是有幾個部門派不出人手,於是培訓就一直往後拖。這眼看著就要到預算呈報日了,小張既猶豫又焦躁,只好一等再等,一拖再拖,還安慰自己,誰讓他們都不來參加會議呢。

恐懼是少做、不做,貪婪是少做卻希望多得。很多人都和小張一樣,總希望什麼都準備好了,然後畢其功於一役,哪一點沒有準備好,就先拖著。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糾正錯誤的價值觀。想想從小到大,有哪一件讓你充滿價值感的事,是能一蹴而就的。

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靠給自己“洗腦”才能獲得,等、靠換來的只有拖延,天時地利人和那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貪婪與急功近利無異,一段時間想要太多,反而什麼都得不到。


最後分享給你一句:拖延每個人都有,它可以偶爾,但不能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