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學信息更容易引發關注?即使有些是假的

●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河南)

“口罩自由”已照進現實,進出小區不再受限,復工復產穩步推進……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一路向好,生活正在逐漸恢復往日的節奏。不過,一個群體卻遲遲沒有“復位”,因此令不少人愁腸百結。他們,就是那些曾被奉為“寶貝”,當下卻被揶揄為“神獸”的孩子。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757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這段時間兼顧工作和孩子學業,72.7%的受訪家長表示吃力,小學生家長尤其感到吃力。為了做好平衡,54.5%的受訪家長會提前把第二天的時間規劃好。談到這段時間的收穫,74.6%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的日常學習有了更多瞭解。

為何開學信息更容易引發關注?即使有些是假的

最近一段時間,“什麼時間開學”的話題空前火爆,家長從未如此強烈地期盼孩子重返校園。因為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漫長假期中,很多身心俱疲的家長都感覺太難了。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對此也深有感觸。

我兒子今年小學六年級,女兒還在上幼兒園。這個假期對於他倆來說,堪稱兩個世界。每天,妹妹都在嘰嘰喳喳地玩玩具、畫圖畫,臨睡前還不忘總結“今天又是開心的一天”。哥哥每天卻要苦哈哈地上網課、寫作業,他時而對妹妹的遊戲蠢蠢欲動,時而因妹妹的攪擾不勝其煩。小學生家長之所以“尤其感到吃力”,原因正在於此——幼兒園的孩子沒有學習任務,中學的孩子大多已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則往往在學習壓力與自制力之間掙扎,輔導他們學習著實頗為不易。

其實,對於那些“互聯網原住民”來說,“停課不停學”的網課不是問題,因為那幾乎代表著未來獲取知識的一種趨勢和方向。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身處網絡時代,適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沒有問題,因為那是無法迴避的課題。問題是,家長如何面對那些全天候被“圈”在家裡的孩子?

家校互動的重要性無需贅言,雖然每個家長都關心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但卻從未有如此深入而真切的觀察。因為時刻活動在家長的眼皮底下,孩子的任何不良學習習慣都會被放大,因此令家長感到憤怒。當原本的學校時間被完全嫁接到家庭時間上之後,不免令一些家長感到難以忍受,甚至急於將孩子送回學校。

但是,“眼不見”真能“心不煩”?恐怕未必。不良習慣的養成非朝夕之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感到吃力的家長更應反求諸己——此刻吃力,正因為“力”下還不夠,如果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刻“眼不見”,將來難免“心更煩”。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漫長的假期,其實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家長的監督視野內,就連上下學和課間操這樣純粹的“撒歡兒”時間都不可得。在家長吐槽太難了的時候,亦不妨多替孩子想一想,勞逸結合、寓教於樂,顯然遠比一味“圈養”重要得多。

愛是最長情的陪伴,其實,這種愛並不只適用於男女之間,更適用於親子關係。因為這個漫長的假期,每個家長都獲得了足夠的陪伴孩子時間。如何陪伴孩子成長,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的必修課。陪伴成長絕不意味著大包大攬代替成長,更不意味著處處設限束縛成長。靜待花開的過程中,每一位家長都不妨多一點耐心和信心,少一些焦躁和惶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