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说到清明节,大家最先联想到的大概就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从书上学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白了清明节的庄严与肃穆。

再后来,渐渐长大,接触了更多的生老病死,更多了一些沉重与思考。

看人们带着淡淡的悲伤,缅怀先人,缅怀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

清明时节,对于故人的思念,也在这天无边无际地疯长。

千里迢迢,匆匆赶路,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样的季节,让人多了几许思念、几许哀愁,让人想起很多人、很多事。

或许,也只是一缕故乡黄昏时的袅袅炊烟,却让人沉思。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我们知道,人生而必死。
就像在旷野里行走,你迟早会碰到一座墙,这墙上下无限高,左右无限宽,这就是死亡。
对于逝者的挂念,是清明节的第一层意义。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传承方式,亡者不灭,孝道流传,则香火愈盛,家祚兴昌。
《论语》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之目的并不全是告祭逝者,更多的是慰藉和团结生者。

清明节:“生命是留不住的,我们要练习告别”


清明节的另一层意义,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好好生活。
如果我们再乐观一些,将清明节看作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有着踏青、出游、祓禊、寒食和蹴鞠,各种颇有仪式感的活动。
我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原因在于仪式感赋予一件事情、一个日子以特殊意义,一种心理上的痕迹,真实的生活感觉。
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存在感:我曾在某个时刻做了一件标志性的事情
某一天,我们回首过往经历,这些或大或小充满仪式感、里程碑的事件,便组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