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学长征浙江之行


  1

  2008年,我已经是快三十岁的人了,然而还没有出过一次远门,更没有到过南方。

  自从上大学后,我就一直呆在北京,过年过节就回东北老家,南方对于我来说,总是甚为遥远的。大概是在去年年底,或是今年年初吧,我写了一篇小说《南国》,表达一下我对南方的想象。整个小说是写意和象征的,在写之前,翻看了很多南方古城镇和风景的画册和影集,但更多的描写来自曾经读过的关于南方的文章的印象。

  我没想到今年年底,真的会到南方去。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和廿一行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在日出之时抵达了杭州。前一天在北京上车时,天气很寒冷。在早晨下火车时,虽然有点凉意,但等我们出了车站,来到西湖边上时,立刻就感觉到暖意了。


新千年文学长征浙江之行

万里学院


  我在下车前,看见清冽的碧空上,氤氲的朝露伴着晨阳,在淡云中穿过,而这时在粼粼的湖水上,粉红的光,青绿的影,相互交叠闪映着,真是说不出的瑰丽。八点多钟,已经有晨练的中老年人,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起来。我们在火车上是困倦的,而这时却精神了起来,古朴雅致的亭台,色彩缤纷的湖面,远远的山和塔,真给人在梦幻中的感觉。但这梦幻是真实的,我的双脚第一次踏在了南国的大地上。

  2

  我和一行这次来浙江并不是游玩的,但既然来了,就顺便游览了一番。我们从早上开始,绕着湖边走,一边看,一边聊,见到了传说中的断桥,苏小小墓、鉴湖女侠墓等,在湖边也看见停泊的小船。中午时,便走上了苏堤,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所修筑的,堤上有桥数座,两岸风光无限,尽可收入眼底。

  我们约了一位朋友在雷锋塔前见面,沿途吃了些上车前带的和在湖边买的食物,遇到亭台古迹,就驻足留影,堤上的树都是绿的,花也都盛开着。我虽没有穿大衣,但还是觉得热,不由得想起“暖风吹得游人醉,莫把杭州当卞州”的诗句来,不论诗句的意思如何,我已被苏堤上远远近近的柳绿花红所陶醉,那时感觉是人在画中,在梦中。这样说,一是因为被满目的美景所吸引,二是因为快四十多个小时都没有睡眠,感觉上朦胧了起来。西湖十景中有“苏堤春晓”,我们虽然是冬天来的,但感觉却是如春天般一样,这样走下去,离了苏堤,然后抵达了雷锋塔下时,才真正的感觉到累了。躺靠在长椅上,看着对面墙上“夕照毓秀”,等着相约的那个友人来。

  3

  由于我们晚上要去宁波,会见几位作者,因此没有去登雷锋塔。但主要还是因为此塔已非原来法海镇压白娘子的他古塔了,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就已经提及过此事了。这次游西湖甚是匆匆,但印象却是深刻的,有夜里才可见的“平湖秋月”,有雪才可观的“断桥残雪”,只等以后有机会再去观赏了。

  这次的浙江之行,我们主要是到几所大学演讲和签名售书,原计划是北大中文论坛十作家中的六人,廿一行、海汐子、刘小波、侯磊、格夜和我。后来由于侯磊和格夜两位作家有事不能来,就只有我们四人,以及原打算不来的涂草,这样,十作家最后来了一半。我们五个人中,我和一行都在北京,海汐子在我们出书前,到过北京与我们商谈此事,是见过面的。刘小波和涂草以前都在论坛上交流过,虽然算是熟识的,但毕竟闻名不如见面。初见之下,还是与想象中有所不同,尤其是涂草,与先前在照片上看到了样子大为不同,个子很高,一点也不瘦。我们这次活动一共有五天正式行程,三天到大学里去演讲,和青年学子们交流。一天是去书店签售,还有一天是去绍兴的鲁迅故居缅怀这位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将我们的新书赠送给“鲁迅纪念馆”。


新千年文学长征浙江之行

书店签售


  杭州、宁波和绍兴都是发达的城市,坐在车里或漫步街头,所见到的高楼大厦、霓虹广告、时尚男女,都与北京并无两样。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南方与北方的不同,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仔细的感受和观察,细微之处是可以见出的。我们在宁波去了“天一阁”,正门的匾额上书“南国书城”,我一见就立刻想起我的小说《南国》来。在现代楼宇环抱之中的古阁中,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与北方风格不同的古建筑。

  北京的古建筑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朱红翠绿,尤其是在北大里,朱红的窗,新绿的廊和洁白的墙,是非常醒目的。而天安门和故宫,给我的印象也是以红色调为主的,尤其是那一扇扇大门。而天一阁给我的印象却是灰褐与金黄,我所说的灰褐,是一种深宅大院里年深日久的沧桑古朴,墙壁上麒麟瑞兽、庭院中的古亭石雕,都透发出凝重的清朗之感。我惊叹游廊和飞檐上的精雕细刻,几乎每个细小的地方都能发现最精致的艺术。

  古代的花轿和戏台,在令人眩目的金碧辉煌的掩映下,显现出来的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我曾被欧洲古典时期的巴洛克艺术的繁复与华美所吸引,但在这些中国古代艺术之中,我又见识到了另一种东方的繁复与奢华。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古人的生活美学。进入一个个厅堂之中,屋内摆设的和谐和桌椅书橱的精美,让我不禁感慨今天现代人所布置的时尚厅室是多么的粗俗和肤浅,现代流行的种种时尚观念,将大众生活的品位带入了一种缺乏美学和艺术的居住之中,而不是生命的栖居之中。我们今天所失去的,不仅仅古老的文化传统,还有对生活的态度。

  4

  鲁迅故居与“天一阁”比起来,给我的感觉时间近了很多。“天一阁”是古代的,鲁迅故居是近代的。前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古朴而遥远;后者如可触摸的往事,新鲜而切近。鲁迅先生的小说我虽然早在初中就学习过,背诵过。但却谈不上有多少理解,直到去年的此时,生活窘迫之时,再读先生的文章,才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在失落之余又奋发起来,决定做一些当时看起来还算有些意义的事情来,为的不让尚且年轻的生命不因空虚而枯萎。于是有了后来总结07年中文论坛小说版创作实绩的年鉴(当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次来浙江的涂草兄,为制作年鉴出了很大的力。之后又经过半年多的曲折和努力,与论坛小说版诸位同仁共同推出了《新千年文学》,海汐子无论是在出书的事情,还是这次鲁迅故乡之行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新千年文学长征浙江之行

三味书屋


  鲁迅故居分祖居、故居和三味书屋和鲁迅纪念馆等几个重要部分,我们看到了先生当年生活、读书和成长的地方。见到了先生文章中提及的著名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堂”,其实这一切都是很普通的,不过是因为出现在了名人的笔下,才给人以向往之感而已。但亲眼所见,去除了神秘的遐想之后,却更让人觉得,恰是这样的平凡的事物,才能孕育出伟大来。鲁迅先生和其他人一样,也有他的不爱读书,喜欢玩耍的童年。先生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用他的笔,在特定的年代,刻画出了民族的魂灵来,揭示了人性和时代的病态,并引起疗救的希望来。我们到鲁迅故居之前,举行了讲座和签售活动,这是我们五人此行的主要目的。

  5

  两个多月前,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听了一场大型的文学讲座,会上来了很多国内外的知名作家和学者,外国作家讲的是本国语言,我自然没听懂,但到了中国作家讲的时候,有位当今最著名的作家,却一头雾水似的,仿佛不知道坐在那里干什么,后来扯了几句和文学没有多大关系的闲话,憨笑的退去了。我看到主持人很不满的,觉得无趣,也就退场了。我想既然有人来听你说点什么,必然是要听有用的东西的,要不然,既浪费的自己的时间,也辜负了别人的期待。于是在演讲前,看着座位上的听众,我难免有点紧张,怕他们听了无趣,打瞌睡或退场走人。等到真讲起来的时候,之前所想的这些一概忘记,只是专注于表达的内容。之后我小声问身旁的人讲的如何,说是讲的太快,这是第一场讲座时的情形。等我们五个人都讲完之后,就到提问的时间了,这是我所期待的。我们几个人在演讲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千年文学”的基本理念,但究竟在听众中反响如何,却只能在他们的问题中得知。我们的文学主张是面对一切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但这次演讲主要是面对青年大学生。

  6

  旧文坛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近来层出不穷的抄袭事件,就是其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之论,已经成为当今的文化流行语,人们已经懒得去批判文坛了,尽管一些作家还在小圈子里自我陶醉。现在中国文学所缺少的,不是对旧文坛的批评,而是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的出现。在提问中,我们发现,处于迷惘中的青年们,最关心的正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未来走向。由此可见,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文学青年们所需要的。

  兴起于世纪初的80后青春文学,相对于污浊的旧文坛上的文学,是一股清新之气。表现了成长于世纪之交的青年们的迷茫、困惑和内心的躁动。但80后青春文学,一开始就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商业化共同打造而出的产物,在发展了七、八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显示出了其迷惘、感伤和颓废的一面,无法给青年带来精神的鼓舞与对未来的希望。因此,一种既不同于衰竭的旧文学,也不同于迷惘的青春文学,而具有健康充盈的生命意识,解蔽时代的思想深度、回归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的新文学,成为了这个时代广大文学青年和青年学习所期望出现的文学,而这正是“新千年文学”所追求的目标。


新千年文学长征浙江之行

宁波大学


  在提问与回答的双向交流中,我们除了以自己对一些文学问题的认识和创作的经验回答了他们的一些困惑外,自身对“新千年文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新千年文学”作为兴起于中国21世纪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它本身的内涵需要我们和他们在交流中共同的丰富。或者说,需要我们这一代或两代青年共同的以自身的创作来不断的创造。这几次讲座的结果,要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无论是参加的人数,还是大家的热情,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文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如果说纯文学在中国某一时期受到了读者的冷落的话,那是因为所谓的“纯文学”已经失去了其本质,仅仅是伪装的庸俗文学而已。而一旦纯文学的精神再次真正的在一批作家的笔下复活,它必将重新成为照耀民族精神的灿烂火光和广大青年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7

  我们现在所做的,只不过是为了新文学发展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们相信,文学青年们已经渐渐的从迷惘和伤感的青春文学中摆脱了出来,他们向往自由和理想的灵魂,已经渴望飞翔到更广阔的天空中去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真正的成熟起来了,是到他们开始挥手向青春告别,走向新的既充满艰辛又满怀希冀的征途的时候了。

  这次讲座和签售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演讲和提问结束之后,青年学生们意犹未尽的从大厅送我们到校门外情景。我记得一位文学社的同学,在演讲前接我们进入学校时就没有吃晚饭,后来步行送我们出去的人群中,还有她的身影。在签售的时候,第一个买我们的书的人,是一个小学生,大约十岁左右,他说他很喜欢看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每当想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不虚这次浙江之行。趁着这些事情过去不是很久,谨以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