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生金”,疏通鄉村振興“梗阻”

戰疫不誤農時,春分過後,地處皖南的安徽東至縣紅葉村,家庭農場主李貴環在自家100多畝魚塘裡忙著巡塘、投餌、消毒……(3月29日 新華網)

因意外去世的丈夫,留給李貴環的是一雙兒女、100多畝魚塘和債務,面對上半年幾十萬的魚飼料錢、子女學費等難題和壓力,她沒有後退,卻是選擇了非常努力地償還債務。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讓魚塘更有競爭力,就需要提高產值,改善育苗,養殖附加值更高的魚,這是魚塘不斷擴大的突破口,但是卻難在了“資金”上,這也是很多群眾在面對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之路上遇到的難題,而“誠信生金”讓資金的難題迎刃而解。

“誠信生金”為鄉村振興下了一場“及時雨”。對於不少家庭農場主而言,不缺勤快的雙手,也不缺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就是缺乏資金,而“誠信生金”顯然為魚塘的成長下了一場“及時雨”。去年紅葉村評上了信用村,李貴環也被村裡評上信用戶,獲得了縣農商行7萬元授信。信用貸來得及時,年底買魚苗、備飼料基本沒耽誤。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筆授信的信用貸,才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為更好地推動魚塘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誠信生金”注入了“金融活水”。鄉村產業需要金融支持,只有資金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夠讓鄉村產業能夠真正地“活起來”,好政策要用在“刀刃”上。東至縣,是安徽省16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縣之一,通過完善村民信用檔案、打造信用村,將金融活水注入鄉村振興。讓信用變成“金子”,這是一種為鄉村振興助力的創新方式,也是一種對群眾的鼓勵辦法,能夠幫助更多勤勞的人真正致富。

“誠信生金”助力打響“品牌仗”。“誠信生金”的方式,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現代化農業建設,也讓這些現代化農業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紅葉村黨支部書記錢壽祥說:“村合作社利用信貸資金購買無人機設備,成立了專業植保隊,提供專業農機社會化服務,通過農機服務、土地流轉這兩項,村集體去年收入70萬元。” 把信用轉化為“活錢”,把這些資金轉化為資源和力量,自然能夠加速現代化農業的推進,打響農業品牌。

鄉村產業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以“誠信”為基石,激發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鼓勵他們在鄉村產業上創新,既需要在誠信體系上不斷完善,也需要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制度上給予長久的支持,才能夠保持群眾的“動力”,讓他們在農業產業上堅定步伐,更有力地推動鄉村振興。(蔣濤)(河北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