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忙碌社會中,怎樣才能找到與天地感應的點

01


在現代忙碌社會中,怎樣才能找到與天地感應的點


小時候在農場,農場的條田,寬廣和悠長,大片大片的作物,一眼望不到邊。夏天極熱的中午,躺在樹底下看莊稼長。莊稼真正生長前,其實都是凝靜和空寂。

太陽當空照下,似罩住了整個的莊稼,隔絕了外在的世界,莊稼似乎被悶住了。凝靜、空寂,又昏昏默默地讓陽光浸透與凝固。整個的空氣也都靜止了,我也似乎被固定在了虛空中,沒了言語,沒了念想,時間空間就這樣“光光”“亮亮”地定住了。

不知多久,忽然,一片葉子動了一下,這寂靜便被打破了,莊稼和我又都回到了現實中。隨之,更多的葉子響了起來,而風也來了。莊稼便嘩啦啦地熱鬧起來,開始了伸莖拔節。俗語說,遇風而長,大概指此。難怪《易經》有言,萬物齊乎巽。

人之氣機運化,亦同於此。《莊子·在宥》中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人真正長功夫時,亦似被悶住一般,所謂含眼光、凝耳韻、斂鼻息、緘舌氣,整個身心似乎隔絕了外界,而內在正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此為內氣之蘊蓄。但此狀態難於恆持,或陷於昏沉而走向真的睡眠,或隨之出離此態,恰如《道德經》之言,孰能靜以久,動之徐生。

功夫的長成,需要這樣的“守形”,更需要長時間地被這樣“悶住”;需要這樣的“天遇”,更需要關鍵時的明師“點授”。只是,少時有天遇而無明師點授,及老略明卻天遇難再。

傳統所謂的風水寶地,亦多具此功能,所以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之言,不過借靈地以助功修。不明此機而入此地,多成入靈山而空手歸,是不知象天則地妙相應之法,故難得天地靈氣之加持。

02

佛家所言: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是言身語意為罪藪之根,亦為修行之本。

煉身有許多功法,能放下、能放鬆是根本。人一旦有身,便執著起來,便緊張起來。老子言:“吾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放鬆至極,可令身空,融於天地間,即無身也。


在現代忙碌社會中,怎樣才能找到與天地感應的點


煉語有許多方法,能默言、能緘言是根本。語言心意,亦偽心意。俗語:言多必失。老子言:“多言數窮,不若守中。”無言,便可省心,便可清心,便可寧心,便可明心。故,沉默是金。


煉意有許多妙法,能自然、能清明是根本。意之所存,原本紛擾,最忌頭上安頭,變化無盡心意來練。有言:達磨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師言,任眼前景象自生自滅,只守住靈臺一片清明。又言,心意如水,奔流不息,自可安住岸上,任它流去,不隨即可,不失即好,自然清明。


當下,科技複雜,社會複雜,人心複雜,修煉也變得複雜。能守住身語意,放鬆點,緘默點,自然點,便能體會到一種清靜、喜悅、光明之所在。體會到了,就是智慧,保持住了,就是修行。

03

物質極大豐富時,技藝多趨向於平庸和幼稚;信息極大豐富時,大腦常常膨脹而心靈往往淺薄。所求而得非,人之苦痛和無奈所在。


快速的發展,人們看似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懂了越來越多的道理,對外在的控制慾也越來越強,但對自身身心的認知和調御並沒有相應的提升。

在現代忙碌社會中,怎樣才能找到與天地感應的點


當年看拳譜和套路,似乎都理解了,但身體上表達不出來,師言此不是真理解;同桌喜看棋譜,講的頭頭是道,但下不出來,明白此不是真懂。可惜的是,現在連看拳譜棋譜的人也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功夫可以上身的。


技藝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我輩覺得是形容而已,但前輩們視為真事,只說自己天份不夠,刻苦不夠,沒練到那個程度。達成天人合一狀態的方法是感應道交,《易經》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感而遂通,感應道交,古人稱為“悟”。
中國人的“悟”,不是思前想後,更不是邏輯推論,而是神氣靈機一動,有感而發。這突然而至的恍惚間一“悟”,便明白了天地萬物,便有了文明的產生。
上古時期的人,似乎都是這種狀態,人人都具神通,個個都是禪師。神州,即是神仙遍地走的地方,想想都向往的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