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圖片來源/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網

2020年4月1日,迎來了中印建交70週年。回首中印關係發展的70年曆程,真可以說是風雨兼程滄桑路。

兩國關係由20世紀50年代的“中印親如兄弟”,發展到60年代的兵戎相見,再到80年代末期走向關係正常化。冷戰結束,為中印關係全面改善和快速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兩國關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充實與提升。政治、經貿、安全、防務、文化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各類議題領域內前後建立了30多個相應的溝通對話機制。兩國的高層領導更是保持著定期的全面接觸。2018年更是開啟了中印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年度非正式會晤的新形式,這一會晤有望逐漸成為機制化的戰略溝通機制。伴隨而來的是,人民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民眾之間的瞭解更加全面,印度學子選擇來華學習深造的越來越多,而印度電影和瑜伽更是深受中國民眾的喜愛。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1954年10月,毛澤東主席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

隨著冷戰後中印經濟同時崛起,中印關係得到進一步提升。可以說,兩國關係已經超出了雙邊範疇,越來越具有全球的戰略影響。然而,要鞏固和發展好中印關係,建構一個穩定合作的關係框架,雙方仍有值得共同努力的巨大空間。

中印關係的基礎逐漸發生變化

回望中印關係的發展歷程,遙望發展前景,最需要理解和把握的一點是,中印關係的戰略基礎正在甚至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建立在過去時代基礎上的中印關係正面臨著重塑的時刻。

最明顯的變化是,兩國在經濟上實現同時崛起,共同走在了世界大國的前列,但與此同時兩國的發展差距在拉大。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時,印度名義GDP排在世界第12位,中國則排在第11位,兩國經濟總量基本接近。1991年印度開始經濟改革時,印度名義GDP排在世界第17位,中國仍排在第11位,中國總量是印度的1.4倍多。然而,到2019年,印度成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中國則在2011年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大致是印度的5倍。如果要以購買力平價來算的話,中印的經濟總量分居世界第一、第三。2015年莫迪政府上臺後,其中三年(2015、2016、2017年)的GDP增長率略超中國,但是中印整體實力對比格局仍將會延續相當長時間。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印,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印度不再是過去的印度了,中印關係顯然要在這一實力基礎上進行重構。基於印度的實力變化,印度外交越來越彰顯出大國外交做派,追求大國“標配”的地位。在對外關係上,更加凸顯出其民族主義的一面,不論是對南亞鄰國的外交上,還是對美國、中國等國的大國外交中,都不耽於顯示強硬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國外交也出現了新變化,著力塑造周邊的戰略態勢愈益明顯。由此,加劇了兩國在全球地位和地區影響力塑造上的競爭。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1988年12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則是印度外交理念的改變。傳統上,印度外交多少都會聲稱堅持“不結盟”主義,甚至2012年時仍有印度重要智庫主張要奉行2.0版本的不結盟外交,儘管早在英迪拉·甘地時期印度就已經嚴重背離了這一外交傳統。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外交聲稱追求的是“多邊結盟”,其外交佈局發生了重大改變,特別明顯的表現是實現了同以色列建交,同東亞國家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在與“美國朋友圈”國家都大幅改善關係的同時,印度與俄羅斯等傳統戰略伙伴適度拉開了距離。美印在防務關係上逐漸走向更具實質性內容的“天然盟友”。

莫迪上臺以來,美印軍隊之間的“互操性(Interoperability)”大大提升,除了頻繁的海上演習,印美三軍建立起了聯合演習機制。兩國還相繼簽署了《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和《通訊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2020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印時,雙方還承諾早日締結《地理空間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BECA)。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199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印,分別與印度總統夏爾馬、總理高達舉行會談。

印度由“不結盟”外交下的“親蘇”,轉變為冷戰後的逐漸“親美”“靠美”。部分原因在於,中印實力對比的差距不斷拉大,加上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走近,導致印度無法借力俄羅斯來平衡中國。此外,維持中印關係的價值與認同的基礎在弱化。20世紀中期,中印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不僅互相支持,而且共享亞洲國家共同擺脫殖民統治的獨立夢、繁榮夢。文化上,兩國都是傳統文明古國,產生了自然的心靈相通。然而,隨著殖民主義記憶的遠去,過去凝聚中印兩國的反殖、反霸理念已經大大削弱,印度對被殖民的歷史記憶逐漸淡化。相反,兩國的意識形態差異在凸顯。

新型中印關係的構建

儘管中印關係的戰略基礎與價值基礎都發生了變化,但是並不是說兩國不存在共同利益了。相反,作為國情相似的大國,中印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正是這些共同利益的存在,使得兩國關係能夠在起起伏伏中發展。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200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新德里會見印度總統卡拉姆。

中印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民生問題,都要為本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創造福祉。儘管兩國在經濟體量上都實現了跨越,但是就人均財富而言,中印仍舊是發展中大國,發展經濟是兩國長期需要努力的目標。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兩國的共同利益大大擴大。美國對全球化失去信心,將自由貿易看作是一株毒藥,由此直接導致了全球化進程的倒退。而中印對全球化的看法高度趨同。就中國的發展經驗而言,全球化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基礎條件;對印度來說,其經濟崛起也是在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進程中取得的。兩國都將維護和推動全球化作為共同的政策。因此,問題就是如何能夠真正地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把共同的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合作成果。

【中印建交70年】遙望前路:如何構建一個新型的中印關係?

2019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金奈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在充實務實合作的同時,妥善管控好兩國的分歧,不讓分歧演化為衝突,這也是兩國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印作為山水相連的鄰國,由於歷史原因而存在諸多分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要善於將棘手的“老問題”管控好,不斷尋求出新的解決之道。雙方只有不斷縮小兩國的“問題清單”,才不會因“一時一事”干擾雙邊關係發展。當然,更重要的是確立正確的交往理念,中印只有確立起“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好鄰居金不換”“遠親不如近鄰”的交往理念,才能夠更容易構建出實質的戰略互信。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大國,實現中印“龍象共舞”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也最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為如此,要通過總結中印建交70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為兩國的和平穩定相處提供富有啟發意義的交往經驗,進而為將來開拓出一條共處共贏之道。對兩個將重新實現民族復興的文明古國來說,真正在彼此相處中做到“心中有規”“做事有尺”“行為有度”,也許就逐漸形成“龍象共舞”之道。

本文作者林民旺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號:China-India-Dialog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