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走腦子,怎麼得罪人都不知道


有個老笑話說,有個人叫劉大,五十歲生日那天,請好友張三、李四、王五和趙六來吃飯。快開飯了,趙六還沒到。劉大懊惱地說:該來的不來。張三聽了,心想:我可能是不該來的,於是就走了。劉大一看張三走了,著急地說:哎,不該走的又走了。李四聽了這話,很不是滋味,心想:看來我是該走的。於是,也立即走了。劉大見李四也走了,搖了搖頭對王五說:我又不是講他。王五想:你不是講他,那一定是講我了。於是也起身走了。劉大呆呆地望著一桌酒菜,心裡納悶,我說什麼了,怎麼都走了呀?

人都走了,劉大還在納悶,不知道自己得罪人了。得罪人這事兒,基本上人人都幹過,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無意的,一種卻是故意的,似乎有得罪人的資本,也因此付出生死代價,比如竹林七賢為首的嵇康。

說話不走腦子,怎麼得罪人都不知道


嵇康名聲在外,官二代鍾會想要結交他,去時,他在打鐵,把鍾會晾在一邊。鍾會等了很久,他只是打鐵,鍾會正要離去,他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多少有些挑釁,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肯定是氣急敗壞。

呂巽佔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呂氏兄弟都是嵇康的好友,他從中調停,不想呂巽上告朝庭說呂安不孝,呂安因此入獄,他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大罵呂巽。嵇康又給呂安寫信勸慰,呂安回信裡有“平滌九區,恢維宇宙”,又因言獲罪,嵇康上堂為他作證,結果同獲死罪,判者雖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鍾會沒少進言,《晉書》所記鍾會說: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於是,嵇康被斬。

說話不走腦子,怎麼得罪人都不知道


有人得罪人,不是狂傲,而是有難言之隱,就像唐朝女詩魚玄機。

魚詩人成名很早,在長安,老師溫筳筠介紹嫁給來自湖北江陵的公子哥李億,後來她去江陵,被正妻裴氏使女暴打一頓趕出家門。再回長安,雖入了道觀,總有男人來尋歡,她似乎來者不拒,一時道觀車水馬龍。其中有一位官人叫裴澄,時常來求,卻讓她拒絕了。因為這人與李億正妻同姓同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後來,他與丫環綠翹爭風,失手打死綠翹,判官卻是裴澄!被斬時,才26歲。

有人得罪人,由著性子來,甚至找上門得罪人,比如宋朝書法家米芾。

說話不走腦子,怎麼得罪人都不知道

蔡襄給了米芾一些好茶,他來了興致,去找趙三言喝。趙三言是王族,笛子吹得美妙,他很欣賞。茶端上來,香氣撲鼻,趙三言誇讚好茶,他就有點不高興,接著,他又被趙三言喝茶嘴巴咂巴作響弄得氣憤了,說一句,真俗!拂袖而去。

但這一次得罪人還不太要緊,要緊的他得罪了御史楊皓。楊皓跟黃庭堅是哥們,一日,他們在一起喝酒,楊皓叫來三個歌伎助興,米芾也沒反對,直到楊皓脫下一個歌伎的三寸金蓮當酒杯,米芾發作了(他有潔癖),把桌子給掀了!他把楊皓得罪了,他也不在意。不想,他犯在楊皓手裡,因為一幅古畫,他喜歡,於是臨了一幅給別人,把原作留下了來,整個就是以假亂真,被那人告了。正好是楊皓審他,於是,米芾關進了大牢,據說把他的飯菜弄得髒乎乎的(你不是有潔癖嗎?),他為保命不得不吃。幸好他跟皇帝趙佶很熟,沒過多久,就出來了。

老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確為警世恆言。但得罪人也有例外的,落下一個皆大歡喜,一個廣為流傳的前蘇聯領袖赫魯曉夫的故事。

有一次,赫魯曉夫去參觀油畫展,那些奇怪的構圖他不喜歡,他說,一頭毛驢用尾巴畫都這畫好看。恰好作者恩斯特在場,赫氏的話太刺耳了,他也顧不得領袖不領袖了,就說:“您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評論家,您有什麼根據說這樣的話?”赫魯曉夫當即反駁說:“我當礦工那會兒是不懂,我當基層幹部時也不懂,在我逐步升遷的每一臺階上我都不懂,可我現在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的領袖了,難道我還不懂嗎?”恩斯特誠懇地說:“你還是不懂!”

旁人都為恩斯特捏一把汗,不過,赫氏並沒有報復他,對於他來說,做這些易如反掌……直到赫氏去世,人們以為這個故事到這裡完了,其實還沒有,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找到恩林特,要給他父親設計墓碑,說是他父親的遺願……

(摘自《祝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