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以下內容摘錄自金豐公社社長李計國先生的採訪錄音,有調整。


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金豐公社社長 李計國先生

要想種地 首先要靠人

要有新時代職業農民


金豐公社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多打200斤,多收200塊,這是金豐公社每年每畝地的目標,尤其是針對中原地區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區域,這是農民增收的目標,每畝地單產提高了,農村才會有變化。


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金豐公社田間化學除草作業

要完成這個任務,首先需要的是一個村裡面有一批能種得了600畝地、800畝地的人,這些人靠種地能賺錢,一年靠種600-800畝地能賺8萬-10萬塊錢,他們在村裡面有穩定的收入,就像在城裡面打工一樣,他們要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這是金豐公社的第二個目標。


沒有規模化

農業就沒有未來


規模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營的規模化,比如壽光蔬菜,實際上壽光的種田大戶並不多,家家戶戶都種,但是壽光有一個蔬菜批發大市場,這個市場足夠大,每家每戶種的蔬菜都到這個市場上流通,這個大市場可以連通消費市場,連通城市,哪怕你家只種一畝地,你的菜也能在這個市場上賣得出去,所以經營的規模化前面對應的種植是分散的、集中的還是規模化的,這個不是特別重要,壽光蔬菜和棲霞蘋果,這都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種植的規模化,因為糧食不像經濟作物有特色,比如山東的糧食和河南的糧食,從本質上我們很難說清楚它們之間特別大的差異在哪兒,糧食是產區很大,全國普遍流通,在這裡面更重要的就是種植的規模化。提到種植規模化,一個村1000畝地,一個縣兩三百個村、幾十萬畝地,這是容易做到的,規模化的核心是有一個能種得了1000畝地的人。


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臨沭金豐公社社長 李明智


在這之前,為什麼流轉的規模化普遍不成功,原因有三點,一是用錢把土地拼在一起了,但是沒有找到能夠種得了這些拼在一起地的人;第二,種地的成本沒有降下去,農資、農機還是從零售店買來的,不是工廠價,價格貴;第三,這幾百畝地是對接不了市場的,一定要有幾萬、幾十萬的規模才能對接得了市場,才能調整種植結構。所以說,種植的規模化是未來中國農業的核心。


成本降下來

產量和品質提上去


我們看一個新的模式到底好不好,從兩個方面來評價,一是成本要降下來。也就是種地的成本要低,現在金豐公社在每個村都有一個明白紙,農民自己種地多少錢,金豐公社給農民種地多少錢,我們一定會比農民自己種地便宜10%左右,這是農民都能看得見的,農民一開始未必是特別願意去相信的,但金豐公社通過兩年的模式推廣和落地,我們在中原地區每年4次服務(一年兩茬),現在我們在中原農村的佔有率能達到80%-100%。農民再也不願意自己種地了,原因就是我們種地比他自己種地便宜。


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曲阜金豐公社田間植保作業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產量高、品質好。產量高了之後,因為每個村都有1000畝地,一個縣有幾十萬畝地,我們是可以種一些新品種的,比如我們這兩年種的高強筋小麥、高油酸花生,金豐公社種植的高強筋小麥現在佔全國20%左右,這個價格能比普通小麥每斤市場價高1毛多,這樣品質也提升了,產量高、品質高、賣的價格高,所以規模化就是兩點,一個是成本要降下來,一個是產量和品質提上去。


武裝好 培訓好 給保險

讓小社長成為有面子的人


在種植規模化裡的核心是有一個能種600畝地、800畝地、1000畝地的人,金豐公社的核心任務就是在每個村找到這樣的人。我們的任務是把這個人武裝好,先給他培訓,讓他掌握現代的種植管理技術。第二幫他換農機,原來種自己家的地用的農機小了,現在要換大的,耕種的機械每天要能種100畝地,打藥的機械每天要能打300-500畝地,這樣的話,這個人可以通過幹活來賺錢、在農村致富。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為這些社長提供人身保險,金豐公社的社長都是有人身保險的,我們的保險先到人後到地,在每一塊地的政策險的基礎上,只要是全託管的地我們都會加商業險,這樣每畝地的保額都會到700-800塊錢,如果遇到天災,農戶收回成本稍有收益是有保障的,這樣農村的事情就解決了,這是金豐公社最核心的邏輯。


李計國:多打200斤,多收200塊!讓小社長成為村裡最有面子的人!

△費縣金豐公社春耕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