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語:知足、知恥、知止——立身長久不敗之道

一笑三語:知足、知恥、知止——立身長久不敗之道

昨天下午和澤華兄談起老子《道德經》,餘想起其中一句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講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餘也常寫知足常樂,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有貪念。順其自然,生活能夠給予的就接受,不可強求。學會接受現狀,保持快樂,這也是修養的一重境界。老子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司馬遷也說過“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有些人只有眼睛,未必有眼光,看重的眼前實惠,只知道樂此不倦的獲取,卻不知,“擁有一切”既不現實,也沒必要。《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針見血在說人的貪念,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還是停不下來,被貪念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時已晚。康有為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他告誡人們,凡為善之心,皆起自己的正確的榮辱觀念,凡為惡之念,皆起自己羞恥感的喪失。知道羞愧和榮辱,懂得知恥,是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把這種道德感看成是人與禽獸區別的標誌之一,知羞惡是道德感體現著人性的尊嚴,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照本能而生活。說明知恥對於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同時知恥,也是放棄眼前暫時的幸福而為謀取一種上進的心態。知足不貪,知恥不忘,只有知止才不隨。

一笑三語:知足、知恥、知止——立身長久不敗之道

《周易》中有“艮”卦,講“止”的智慧。艮為山,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生,止於極而不進。這就意味著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方順理合義。萬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知止是隨時把握人生的行走軌跡和方向,自知之明到了自我程度。知道名利是會使自己沉溺也會淪陷,從而知止,用平靜的內心裡發出聲音,對慾望說不,還對一切痛苦和不幸說不。這就是知止的智慧,講的知道自己應該處於的位置,做好分內應為的事,不要做出超越本分的事情。人的一生,其實在慾望和痛苦中掙扎。要學著對貪念,對快樂,說:不。懂得知足、知恥、知止,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

範雲峰庚子三月初十鄭州早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