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老子言:“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是告誡弟子們懂得適可而止,方可遠離危險!

古今之商人多貪財,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貪心不足,想佔盡天下大小之利,直到深陷泥潭,方知為時已晚,最終敗在“不知止”上!

《史記》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在當下,事業正如日中天的阿里集團馬雲也選擇了功成身退,面對首富馬雲的決定,很多人都有疑惑。

馬雲接受採訪時的講話或許能透漏他的心聲:“說真心話,我覺得自己對互聯網來說有點老了,我見過很多蒼老的領導者,七八十歲了還在開大會,我問過自己,要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和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我和員工說話時垂頭瞌睡,他們肯定不好意思說我;但我還死守著位置對大家都不好。你愛自己的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起來;愛自己的公司,就讓比你更懂這家公司的人去駕馭。”

這也許就透漏出了馬雲的真正心思“知止”讓賢!而現在的馬雲更喜歡別人喊他“馬老師”,同時他也在公益和教育事業做著他的貢獻。正因為馬雲的“知止不殆”,在社會中一直享有絕佳的口碑,讓我們祝福這位開明豁達的阿里創始人開啟了他的人生新篇章!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歷史上,非常典型的,“商聖”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後,急流勇退,其說服越王辭官到達齊國,隱姓埋名,開荒置產經商,書上記載他:“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達到“鉅萬”,卻仗義疏財,三次散盡千金,天下稱陶朱公。

范蠡因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成名天下。

晚晴紅頂商人胡雪巖一度富可敵國,但因“不知止”,晚年生意慘敗,被官府抄家,抑鬱而亡!而相反,韓國富商林尚沃,生意有方,很快成為首富,並官居三品;林尚沃卻在巔峰時刻,千金散盡,完美謝幕,後復歸農事,悟“商道”而成佛。

世上之事,皆有物極必反之理,過度的行為只能導致失敗的結局。所以真正大智慧者,都明白實時“知止”,萬不可在鼎盛之時跌入低谷。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曾國藩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看來,“知止”確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它擊中了人性的弱點---貪婪的本質,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呢?

首先,止住貪心,止住妄念

趙本山小品說的好,擁有廣廈千萬間,最終無非一小盒!人活一世,應該看輕身外之物:名譽、財富、權力、地位都是過眼雲煙。仕途得意,終歸要退居幕後,頤養天年;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三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功名利祿,無非身外之物。

倘若纏上名韁利鎖,一味爭名逐利,夢想一本萬利,一夜暴富,一旦財迷心竅,便會利令智昏、欲罷不能,什麼事都敢做,什麼錢都敢要,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知止”,就是要抵誘惑,禁私慾,守住底線,清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其次,久利勿為,眾爭勿往

曾國藩說:“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如果一件事大家都覺得有利可圖,那就不要做了;如果一個東西大家都在搶,就別去湊熱鬧了。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世上沒有永遠獲利的事情。眾爭之地,便是眾矢之的,處於漩渦當中,自然遍佈雷區險灘,充滿明槍暗箭。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再者,審時度勢,急流勇退

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以,最高明的歸宿,莫過於在功績昭著之際,及時抽身而退,這樣才能使自己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古訓:實時“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佔據所有終將一無所有,頂峰之後便是萬丈深淵。從現在開始,我們何不積累“以止為得”的人生智慧,遇事時多“知止”呢?學著用一顆平常心,一念起來,知止,不被帶著走;一念消失,知止,如如不動。

古人言: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