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語文:文言文體裁集錦


初中生語文:文言文體裁集錦

(一)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二) 駢文。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多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文為論說文。如《少年中國說》《馬說》《黃生借書說》《師說》《捕蛇者說》。
(四)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五) 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七) 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敘""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寫在後面的),寫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quot;。這類文章,按照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吶喊〉自序》、《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
(九)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作序的,稱為贈序。內容多推崇、讚許或勉勵之辭。《送東陽馬生序》
(十)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留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雜記。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類文體。
(十三)遊記。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一種散文形式。遊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
《岳陽樓記》、《遊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十四)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