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有史料可查證,醬香型白酒的起源可追溯西漢武帝時期。公元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派遣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偶然間品嚐到了甘甜可口的“枸醬”,向周圍人打聽並得知此酒參與大涉水(今赤水河)的“鰼(聲同習)部”,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鰼部取酒獻供,漢武帝飲之大讚“甘美之”。後有清朝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云為證“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大詩人鄭珍又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如今在茅臺鎮中國酒文化城內還有漢武帝立馬的霸氣雕塑。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醬香型亦稱茅香型,以茅臺、蜚聲中外的美酒為代表,屬大麴酒類。其醬香突出,幽雅細緻,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清澈透明,色澤微黃。 [1]以醬香為主,略有焦香(但不能出頭),香味細膩、複雜、柔順含瀘(瀘香)不突出,酯香柔雅協調,先酯後醬,醬香悠長,杯中香氣經久不變,空杯留香經久不散(茅臺酒有“扣杯隔日香”的說法),味大於香,苦度適中,酒度低而不變。醬香型白酒的標準評語是:無色(或微黃)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醬香突出、幽雅細膩,空杯留香幽雅持久,入口柔綿醇厚,回味悠長,風格(突出、明顯、尚可)。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醬香型白酒原料為“沙”,沙是仁懷地區土話,指的是紅纓子糯高粱。在每年大生產週期中,分兩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稱下沙,第二次投料稱糙沙,投料後需經過八次發酵,每次發酵一個月左右,一個大週期約10個月左右。
醬香型白酒是採用高溫大麴產酒生香的,由於高溫大麴的糖化發酵力較低,原料粉碎又較粗,故大麴粉碎越細越好,有利糖化發酵。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一次投料稱為下沙。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二次投料稱為糙沙。醬香型白酒的生產,一年一個週期,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從第三輪起後不再投入新料,但由於原料粉碎較粗,醅內澱粉含量較高,隨著發酵輪次的增加,澱粉被逐步消耗,直至八次發酵結束,丟糟中澱粉含量仍在10%左右。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蒸餾所得的各種類型的原酒,要分開貯存容器中,並存放在避光密封處,存放的地點最好是地下,因為地下是溫度變化不大的環境,基本保持常溫;用天然的溶洞進行儲藏,可以促使醬酒的發酵更加的醇美,經過三年陳化使酒味醇和,綿柔。貯存三年的原酒,先勾兌出小樣,後放大調合,再貯存一年,經理化檢測和品評合格後,才能包裝出廠。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把酒倒入無色透明的玻璃杯中,對著自然光觀察,白酒應清澈透明,無懸浮物和沉澱物;然後聞其香氣,用鼻子貼近杯口,辨別香氣的高低和香氣特點;最後品其味,喝少量酒並在舌面上鋪開,分辨味感的薄厚、綿柔、醇和、粗糙,以及酸、甜、甘、辣是否協調,餘味的有無及長短。

醬香酒: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里香

醬香酒由純糧釀造,是天然發酵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費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落實到餐桌上。在不能沒酒、不能缺酒的時代,在既要激情又要健康的時代,醬香型白酒無疑成了這個時代的寵兒。據醫學界專家多年研究的結果表明,醬香型白酒確有抑制肝癌、保健腸胃、活血化瘀、緩解風溼關節疼的功效。研究人員跟蹤觀察發現,常年堅持適量飲用醬香型白酒的人,上述症狀明顯逐年減輕,有的還在不經意間全然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