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公元前2500年到1500年,印度河衍生出了文明,而且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漢傳佛教是來源古印度原生宗教,正因為中國和印度有太多相似之地,因為總有人將印度跟中國比較。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除了相似點之後,其實印度跟中國還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戰爭是發生在1962年,這場戰爭的原因還得從英屬印度時期開始說起,英屬時期是從1858年英國通過《改善印度管理法》將莫臥兒王朝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英屬印度正式開始。

英屬時期,印度仗著有英國人協助,就參加了八國聯軍,並且在中印邊境還未劃分之前,就擅自劃定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邊境地區展開了侵略活動,1947年,印度宣佈獨立,正式擺脫了英國統治。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理當來說印度會退守邊境,但印度並沒有這麼做,1951年,印度又趁著我國抗美援朝的時機,派100名士兵越過了西山將、達旺河,佔領了門隅首府達旺,並且侵佔了“麥線”以南的馬果等地。

1954年,印度又佔領了巴里加斯,這塊土地共有12.5萬平方公里,這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一塊土地,雖然印度在步步試圖侵略我國,但我國本著和平的想法積極發展外交,想要以免於戰火的方式解決邊境問題。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從1951年開始到1958年間,我國沒有動一兵一卒,全在發展外交,但是印度看我國沒有出兵的打算,就採用繼續推進,使用武力劃定邊境,並且不斷製造流血事件,隨後又開始部署武裝。

印軍東部部署了1個軍部、1個師部、3個旅部、15個步兵營,約1.6萬餘人,西部同樣集結了6千人,總計2.2萬人,1962年9月到10月,印軍不顧我軍邊境駐防多次警告,執意發動戰爭。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在戰爭前夕,我國依舊還在試圖以和平解決,但有些事必須採用“以暴制暴”,10月20日我軍開始反擊,當反擊戰打響之後,我軍勢如破竹,轉戰千餘里,拔除37個入侵印軍的據點。

我國為了緩和印度造成嚴重局勢,在反擊3天之後,停止火力,開始談判,但印度還是不聽勸,11月又調遣3萬軍力打算決一死戰,11月14日面對印度再次進攻,我軍再次反擊。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11月20日,我軍就全面擊潰了進攻的印軍,次日我國再次宣佈停火,而印度面對這種局勢,終於清醒了過來,開始了談判,1963年5月26日,我國又釋放了3900多名戰俘,並且退還了繳獲的所有物資,我國的大度贏得了國際上的一片尊重。


千鈞一髮的中印戰:印度下達作戰命令後,為何在最後60秒撤銷

但印度還是心有不滿,一直都想找回場子,1987年,印軍再次集結,但就在印軍打算用一個師發動戰爭時,卻在60秒內撤銷了戰爭指令,當時我國同時展開外交,這次印度拉吉夫·甘地也認為不應該發動戰爭,不管誰勝誰負,兩國開戰都是得不償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