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绣”出新生活

内容摘要:至北向南,桑郎河水悠悠流淌,河畔随处可见“安耕纺织”的田园风情。 巧手“绣”出新生活

桑郎绣娘展示才艺 通讯员 吴建明 摄

望谟布依族纺织文化多彩芬芳,这里的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纱织布扎染刺绣,其手工蓝靛土布、手工描绣床单、土制蜡染、绣花鞋、背带、围腰以及工艺品等,蜚声民族工艺行业。

桑郎被誉为刺绣之乡,在镇妇女手工协会、树章民族传统刺绣公司、桑郎镇民族工艺加工厂等的引领下,村村寨寨的绣娘,挽纱轻舞绣罗裳,“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这段时间,桑郎几家企业负责人忙于联系订单,忙于将活计分派给村里的绣娘,忙于把绣娘的成品发货给订单企业。

在布依族村寨,纺纱、织布、染印、刺绣、服饰制作等,是妇女的基本技能。一家人的穿着、饰品、床上用品等,从种植棉花到织布、染色、剪裁、刺绣,全由妇女完成。至今,多数人家还有轧棉机、纺车、木质织布机、蓝靛染缸等。

如同布依族其他妇女一样,桑郎镇妇女手工协会会长韦定英十多岁就和母亲学习纺织、刺绣手艺,尤其是她的扎染手艺高超。扎染是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布依族靛染用“蓼蓝草”浸泡过滤制成,用靛青把布染成深蓝、中蓝、浅蓝、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色泽。

3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望谟桑郎街上的韦定英工作室,一幅《七星桥》蓝靛染画引人注目,画中七星桥、河水、远山以及河里打鱼的人儿、鸭子……线条清晰,蓝白分明,堪称桑郎布依族纺织工艺的代表作。

桑郎镇负责同志介绍,布依族纺织工艺没有固定的样板传承,都是祖祖辈辈口传手授,每个人都是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于作品中,心到手到,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完成,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非常珍贵。而且桑郎绣娘用的织布机多是四个踏板,织出的布比两个踏板的花纹精致、复杂,颜色层次多。

在贵州省实施“锦绣计划”促进富民增收进程中,2017年,韦定英和同村的韦树章等绣娘参加了由贵州民族大学举办的非遗技艺培训,经过系统培训,更加感知布依族纺织文化的珍贵。在望谟县扶持下,韦定英和王封梅、黄伟专等绣娘发起成立望谟蓝韵草木染有限责任公司,将所学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同时带动乡亲一起实践,传承、传播布依族纺织文化。

妇女手工协会将绣娘组织起来,以订单批量生产床上用品、服饰、背带等,使绣娘在家里也能增收。加入镇手工协会的60多名绣娘,大多是精准贫困户,每月每人可收入2000元左右,拓宽了妇女的收入渠道。

桑郎镇的绣娘多,多次在省、州、县组织的大赛中获奖。“白描手工绣”是桑郎原生态民族文化一大特色,其精湛之处在于,布依族绣娘在白布上随手就能画出花鸟鱼虫、山水树木等吉祥图案,然后一针一线绣成精美的民族工艺品,技艺娴熟堪称一绝。

这其中,非遗传承人韦树章就是一个“传奇”。

今年52岁的韦树章在家排行老三,9岁起就开始学习刺绣。“那时候,没有笔,石头就是我的笔,桑郎河滩就是我的画布;没有多余的布,就在纸壳上练习刺绣……”

回忆起儿时的经历,韦树章非常自豪自己是一名布依族绣娘。儿时在桑郎河畔和小伙伴嬉戏,总爱用石头在河滩上画画,水草花、鱼儿、鸟儿、树……久而久之,随手成画的技艺练就。看到母亲、姐姐每逢赶集去卖背带、枕头、门帘、床单,她也跟着去,最初自己绣的背带总是卖不到姐姐们的价钱,韦树章便暗暗较劲,终于,她绣的背带、枕头、围腰以针法细腻、配色协调、图案栩栩如生赢得肯定,总是在同龄人中多卖出一点钱。

16岁时,韦树章到县城学裁缝,迷上了缝纫机,到十七八岁时,她的裁缝、刺绣手艺远近有名。近年来,她设计的布依族服饰、腰带、背带、荷包等,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有6种产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2017年9月,韦树章和黔西南州其他3名绣娘,带着刺绣作品精彩亮相“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主题活动,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亮相伦敦,向世界讲述布依族绣娘的故事。

如今,有40多名绣娘固定在韦树章工作室开展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还有几十名绣娘在家里从事刺绣,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高的能挣到每月3000元以上。韦树章也经常受邀到其它地方传授技艺,在桑郎镇小学,她还是一名教学生剪纸、刺绣和画画的手工艺老师。

精准贫困户、53岁的杨秀芬从外乡嫁到桑郎村,在韦树章带动下从事刺绣;精准贫困户、45岁的黄风梅之前和丈夫外出打工,基本照顾不了老人小孩,不会刺绣的她,在韦树章教授下,学会了剪布绣、马尾绣等技艺……现在她们每月可收入3000元以上。

韦树章工作室内一条由82岁老奶奶手绣的背带,描绘出布依族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在众多展品里尤其靓丽。“这位老人绣了半年时间才完成,这些是珍宝!更需要有人传承。所以,我们桑郎的绣娘在刺绣手艺上精益求精,在不断传承、发扬这门技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据了解,非遗传承人、桑郎村刺绣能手黄乜学安于2013年9月成立民族工艺加工厂,把散布在各家各户的绣娘组织在一起,开启了桑郎打造刺绣品牌走向市场的道路。多年来,桑郎镇在发掘布依族纺织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七星浪哨·相约桑郎”活动为载体,举办绣娘大赛,提升绣娘技能,实现了妇女不离乡土、不离家庭和家务劳动,以纺织、刺绣增收致富。

望谟县人大副主任、锦绣计划负责人韦寒冬介绍,“布依族服饰”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展妇女手工产业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望谟有“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之美誉,在目前已知的600多个传统纺织、腊染、刺绣技艺等非遗中,80%以上的技艺布依族都有传承。以“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为契机,展示传统纺织工艺,多次举办、参与绣娘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展演等活动,为实施“锦绣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推动妇女向规模化组织手工刺绣的城镇绣品厂转移就业。全县目前有绣娘15376人,其中1500余人技艺精湛。相关特色手工企业已发展到10余家、家庭作坊70余家,直接带动500多妇女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妇女就业。

目前,望谟县还通过在各个乡镇设立妇女“增收驿站”,使更多的妇女通过织布、刺绣等工作,达到既增收,又解决陪伴老人、照顾小孩的问题,针线活变“致富宝”,布依族纺织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