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東門附近的方家巷有一個縮小版的“常德河街”——城壕灣。歷史上沅江水路登岸的一個地方,故而我叫它“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城壕灣孤獨的立在城市叢林的縫隙裡,像一座文化的豐碑,訴說著常德人自己的故事。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清代嘉慶《常德府志》記載,城壕起西門,歷北門至東門,水匯七里澗,其南皆臨江。東門城牆外城濠邊的小街就叫城壕灣。上有一聯曰:地傍城壕幾許鄉愁懷往事,樓名玉帶四維佳境蔚人文。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城壕灣至今遺留有古城牆、抗戰碉堡等歷史遺存。青磚灰瓦、板門花窗、石礅木柱、青石板路面,按照常德傳統民居特色設計建設而成。其中很多青石板、石墩等來自沅陵、洪江等地。項目發掘了古城牆文化、抗戰文化、建築文化和飲食文化四大元素,著力打造成為晚清到民國初期、有顯著江南民居特色的文化古街。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一段城牆。一段記憶。1372年。那是布衣皇帝朱元璋洪武五年,震南大將軍、維吾爾族將領哈勒八士率領的勝利之師駐紮常德地界,從現今“楓林花海”這個最大的新疆之外的回族維吾爾族聚集地到現址的“城壕灣”,常德先民的血液裡開始流淌尚武的基因,“德國佬”的名號不脛而走,殺牛宰羊的豪氣,絲毫不遜色於《桃花源記》裡的“設酒殺雞做食”。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明朝一代雄主,曾在常德湖區大敗陳友諒大軍,他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這裡必須斬龍截脈,讓這裡永遠做不了陳家的江山。直至後來的回族將領馬德成、清代從雲南來的回族將領馬如龍先後屯兵戍守常德,其士兵後來落籍常德東城門外。常德與新疆、雲南的文化關聯從那時延續至今。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哈勒八士,被認為是常德維吾爾族的血脈之源。《常德府志》和《翦氏族譜》顯示,明太祖朱元璋啟用來自新疆哈密高昌古國(現在的吐魯番、哈密一帶)的戰將哈勒·八士,與徐達、李文忠等名將南北征戰。詩云,明祖開基何不凡,南定山河北固燕。若能籌得長安策,賢孫豈願上煤山?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半生金戈鐵馬遠去,一抔黃土難掩風流。如今,哈勒·八士長眠在桃源縣楓樹鄉清真古寺的院子裡。明太祖朱元璋御筆欽賜“威震南方”,渾穆凝重大氣,彰顯著墓主的身份。其墓碑的方向,朝著遙遠的新疆。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這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東門所在的城壕灣大量清真寺,定居的回、維族民眾以屠宰牛羊為主業,經營牛羊系列的回族餐飲、牛肉米粉等。其中,有家清真玉帶樓餐館十分有名。過街樓取名玉帶樓,有追溯地方人文歷史,繼承傳統美食之意。西安有一個回民街,而千里之外的常德,也有一個與回維頗有淵源的“城壕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一間閣樓。一座書城。1271年。這一年,外來民族入主中原。常德的這樣一塊地方,深深烙上了遊牧民族的印記。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似乎近在眼前。再往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始於元代的常德古城牆,在明代大修長城之際得到了大面積的修繕和加固,城壕灣的文淵閣是常德城牆最有歷史特色、恢復得最真實的建築之一。這一段約50米長的古城牆,是在原址恢復建造,城牆上的每一塊青磚都見證著城壕灣的歷史。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為了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部分再現當年城牆的情景,建設者們在城樓下特意設計了一條小流水,代表城濠。城從宋朝至清朝,僅武陵一縣就有進士101人。取名文淵閣,意為彰顯常德人文鼎盛,文運昌盛。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一對門扣。一截風雲。1911年。
出大師的民國時代,建築美學獨領風騷。在中國建築史上,民國時期的建築融入了西方特色,選材用材方面打破了木材的主導地位,多種建材混合使用,又渾然統一。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既有北方建築的粗獷渾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巧細膩,與西方古典建築的雍容典雅、現代建築的簡潔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直到今天,民國建築依然是很多城市建築中的一大景觀。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窨子屋與其它徽派建築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房屋的屋頂絕不外露,四面高高的灌鬥牆形成磚石“圍桶”,如遇火災,牆外大火很難燃燒進去,故名“封火窨子屋”。歷史上常德窨子屋數量多,分佈廣,是名副其實常德民居建築文化的“根”。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常德城保存完好的窨子屋已不多見,城壕灣美食街還原這樣一座窨子屋,實屬難得。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一片彈孔。一片山河。1943年。
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慘烈鏖戰於此。城壕灣成為日本侵略者鐵蹄踏入常德的第一站。人稱川軍楷模的國民黨74軍57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柴意新將軍曾率部在此與日寇鏖戰,後在掩護餘程萬師長撤退時,壯烈犧牲。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城壕灣碉堡是一處難得的抗戰文化教育基地。舉世矚目的中日常德會戰中,城壕灣曾是駐守國軍的重要據點之一,為保護抗戰文化遺址,建設者們對碉堡進行原址修復,並將在碉堡後背的牆體上增加表現民國時期老百姓和士兵們生活場景的浮雕,設置了近500平方米的廣場。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城壕灣,共有23棟清末明初時期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總建築面積約11000㎡,總投資約1.2億元。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文淵閣下讀書的孩子。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面對歷史的厚重,偶爾來一點狡黠和調皮。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歲月流轉,我陪時光,奔向美好的未來~

常德城壕灣 | 陽光半城,沅江一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