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務經濟的角度談一下:中國球員哪來的底氣,拒絕降薪?

新冠病毒引發了全球歇業潮,體育賽事幾乎被全部叫停,各傢俱樂部一時沒了收入,經營遭遇困難,為了共度時艱,世界足壇明星、球員紛紛自降薪資:巴薩羅那巨星梅西宣佈降薪70%;尤文圖斯巨星C羅也宣佈減薪四個月,表現出了高超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而當球迷和觀眾們看向中國,滿懷期待時,中國足球明星們卻來了一個騷操作:武漢卓爾球員艾志波發千字長文拒絕減薪,並表示:歐洲減薪的球員都放假回家了,而我們還在訓練(好辛苦),上班就要給工資,不能因為我們掙的多,就讓我們“犧牲”,這不公平。

這裡我們不談中國球員拒絕減薪對不對?我們只來談一談中國球員憑什麼這麼有底氣,拒絕降薪?

而在談中國球員有底氣拒絕降薪之前,先要搞明白歐洲球員為什麼沒底氣拒絕降薪?這是因為,電視轉播和門票收入是歐洲足球俱樂部的第一大收入,以尤文圖斯2018-2019賽季為例,其電視轉播和門票收入達2.7億歐元,佔總收入的44%,而這44%,是由球迷直接付費創造的(電視轉播費用,大部分來自歐洲球迷的付費看球),是TO C模式

在新冠病毒造成體育賽事全部被叫停後,影響最大的就是電視轉播和門票,歐洲足球俱樂部的第一大收入自然就沒了,手中沒糧心慌慌,即使歐洲球星不自降薪資,俱樂部高層也可能強迫大家減薪,以維持俱樂部運營,否則俱樂部破產了,大家都沒得錢賺。

從財務經濟的角度談一下:中國球員哪來的底氣,拒絕降薪?

而中國足球俱樂部呢?以2018年廣州恆大為例,其電視轉播和門票收入達1.14億人民幣,僅佔總營收(6億元)的19%更騷氣的是,這1.14億隻佔2018年廣州恆大支出(24.3億元)的4.5%。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歐洲俱樂部收入-支出,基本保持平衡不同,很多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支出是遠遠大於營收的,比如上面的廣州恆大,2018年總營收僅6億元,卻支出了24.3億元,鉅虧18.3億元(當然虧損的部分,由金主恆大集團承擔,恆大集團再通過足球營造的“恆大”品牌效應,從房子、礦泉水、遊樂園等其他業務賺回來)。

也就是說,由中國球迷直接創造的電視轉播和門票收入,在恆大支出費用所佔的份額(4.5%),微不足道,錦上添花,而新冠病毒造成的體育賽事暫停後,自然也不會對恆大收入造成太大的影響,這個情況,在其他中國足球俱樂部身上,也是一樣。

這樣來看,中國球員工資,作為俱樂部支出費用的一部分,本身就不是依靠球迷付費直接創造的(當然間接還是由喜歡足球的中國觀眾買單),

所以中國足球俱樂部和足球聯賽是TO B模式,無論是球員還是俱樂部高層,對於賽事暫停,並沒有減薪的壓力和動機。

說到這裡,中國球員拒絕減薪的底氣就真相大白了。

從財務經濟的角度談一下:中國球員哪來的底氣,拒絕降薪?

更直接粗暴的說,歐洲足球是TO C模式,足球明星和球員直接為球迷踢球,球迷的規模和喜好,直接關乎明星們的錢袋子大小。在病毒危機期間,足球明星和球員既要看清現實(俱樂部收入大減),又要給球迷樹立‘我好有樹立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口碑,減薪是勢在必得。

中國足球是TO B模式,足球明星和球員為(投資)老闆踢球,至於球迷高不高興,不重要;以地產為主的老闆們,想要減薪才會真的減薪,球迷想什麼,國民想什麼,他們關注的程度有限,因為沒有直接的餵養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