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经典解读

陪伴你成长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致良知四合院: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经典解读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第36章


在《道德经》中,老子借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阐明道之妙用。

在第36章中,同样也是如此。


首先来看第一段: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就是合拢关闭的意思;张,是张开打开的意思。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合拢,必然要先打开。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为了削弱一个事物,你可以有意地先去加强它。举个例子:


几十年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美、苏虽然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但经济基础相差悬殊。所以为了维持与美国大体平衡的军事力量,苏联要抽调更大比例的国家资源投入军事。如此一来,就严重影响了民生领域,从而加剧了“国强民困”的局势。虽然在苏联末期,苏联领导人在西方国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但却严重损害了自己民族的根本利益,让一个强大的国家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这即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为了削弱一个事物,首先要使之变得看上去更强大,内在的实力消耗殆尽后,衰落将会不可避免。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要让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衰落,首先要让这个人或者组织显得很兴盛。


以今日的美国为例,在世界范围内,过度运用其硬实力,必将实质性地损害其软实力;而软实力受损,反过来又会损害其硬实力。


老子教诲我们:“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将“将欲废之,必固举之”这句话反过来看,其道理也是成立的。也可以说,“将欲举之,必固废之”——要想成就一个人,一定要先把他逼到绝路,才能促使他绝地逢生。


致良知四合院: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经典解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位很成功的商人,晚年想把自己经商的心法传给儿子。于是,他带着儿子去了山西,在当地见到很多生意人,与对方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并拿到一千两银子的定金。


然而第二天早上,儿子却发现父亲失踪了,银子也不见了踪影,四处打听没有着落。


那些付了定金的当地人,把儿子关押了起来,让四个彪形大汉每天看守,逼他一百天之内还上那一千两,否则性命不保。


对于这个少年而言,这是人生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底要怎么办?苦思冥想之下,他让四个大汉押解他去附近的作坊看看,也许其中会有潜在的生意和一线生机。


到了作坊里,他睁大眼睛去捕捉每一个机会,仔细审视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师傅的手法,渴望从中找到机会。


他发现了怎样的商机呢?在作坊里,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份差事,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几乎没有人精益求精、努力创新。于是这位商人的儿子有了主意。


他找到债主,请求借一些钱让他把作坊承包下来。租下作坊一个月是一百两租金,他向债主承诺:“一个月我还给你一百两,甚至一百二十两都可以,但你要把工厂的管理和经营权全部交给我,看我能不能在期限内还上那一千两。”


债主们同意了,时间在嘀嗒嘀嗒地倒计时,商人的儿子每天都殚精竭虑,把百分之一万的心思投入其中,当他的洪荒之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整个作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将近10倍。


一百天到了,他终于还上了银两,然后千里迢迢、心有余悸地回到了老家。当他走进家门,发现父亲竟然坐在房间里等他,父亲没有失踪,一千两银子也没有不翼而飞。


他把自己一百天地狱般的经历讲给父亲听,不解地问道:你不是要有心法传给我吗?为什么让我遭受如此的磨难?


然后,他的父亲缓缓地说:“这就是我要传给你的心法,而你也已经收到了。”


一个人,在退路足够多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归于平庸,只是平平常常把工作完成而已。唯有百死千难之中,人的潜能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也就是“将欲举之,必固废之”真正的内涵。


致良知四合院: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经典解读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夺取他,首先先给予他。在国际经济领域,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规划本国经济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本可以奋发精进,用10年、15年时间来打造本国的产业链,但往往在此时,一些发达国家会开出一系列优惠条件,说出“你们不必这么辛苦,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成长就可以了”类似的话语。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乐于接受这样的条件。然而,这样做,短期看虽能获得好处,长远看来却得不偿失。因为这样不仅废掉了自身的斗志,也失去了构建独立自主经济体系的能力,将来必然处处受制于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四句话合在一起,与孟子的名句相互印证。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事、物衰败死亡的根源,都是因为在安乐所逐渐滋长起来的小我;唯有“生于忧患”,才能不断激发人的大我。


小我走小路,大我走大道,明白这一点,就叫做“微明”。


致良知四合院: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经典解读


再来看第二段,“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真正的利器,就是它的精神、斗志和文化,即软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生生不息的源泉。


一百年前,曾有人问:“仁义礼智能够救我大清吗?”如果仁义礼智只停留在书本上,就成了文字,而不是文化。文字,自然是没有力量的。唯有真切地践行“仁义礼智”的内涵,建设心灵品质,从而拥有更高层面的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才能彰显文化的伟大力量。


老子在这一章里所揭示的是道的妙用。我们可以以此来去观察、预测现实中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自己的心灵品质不够高,而贸然使用这样的方法、手段,不仅可能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甚至可能伤到自己。


学习圣贤经典,归根到底,是为了建设自己。如果能够从这一段中读出“物极必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且以此来自我砥砺、自我警醒,如此,就逐渐接近于老子对我们的教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