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獲得坎城酷兒金棕櫚獎、最佳劇本獎的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令人非常陶醉,覺得悽美無比,一直讓我回想起和兩年前討論度非常高,至今仍縈繞心頭的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我覺得他們基本上就是同一套故事,不過《燃燒女子的肖像》變成18世紀的女生版本,兩部片一樣使用短暫但是永恆的「靈魂伴侶」、「同志」悲劇愛情故事,這樣的對於完美戀人的追求十分迎合目前主流大眾對於完美伴侶的幻想,還有同志的主題對於LGBT族群的當道的政治正確社會氣氛,讓他們好評連連獲獎無數,甚至可以同樣一個類似的故事拍成另一種版本。

相似的元素

Marianne和Elio分別是《燃燒女子的肖像》片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面的第一人稱主角,其中一位是來訪的「客人」,要為伯爵夫人的女兒畫作為結婚依據的肖像;另一位則是「主人」,一位陰鬱迷惘的音樂天才青少年,和來訪的父親的研究所學生一起度過六個星期。裡面有很多元素是相同的,比如說:眼神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兩部片的第一敘述者的愛慕對象都十分優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的Oliver、《燃燒女子的肖像》片裡的Héloïse都是有如希臘雕像一般優雅美麗的化身,我們都會看到很多以第一人稱的主觀鏡頭,觀察他們愛慕的人的身體局部畫面。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是鏡頭語言,膝蓋、手肘、腿。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面是肩膀以上的「眼神」。對方也時不時偷看第一人稱的主角,兩部片都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帶給觀眾懸疑的曖昧情愫。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鏡頭了,兩部片的片尾都是其中一位主角哭泣的特寫,並且是很長很長的長鏡頭,這不只是考驗演員的演技,其實也在悲劇的淚水中感受到當時相愛的甜蜜。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最後給的是第一人稱者角的Elio,以第一人稱的心態去哭泣,但是在《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片裡面,最後一顆鏡頭卻是給了非第一人稱觀點的另一個主角Héloïse,情節是第一人稱觀點的Marianne遠遠望著Héloïse在哭泣。

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觀看」,這個元素是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裡面更顯重要的。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Elio是過度成熟的青少年,情竇初開,迎接自信大辣辣的訪客Oliver,Elio和《燃燒女子的肖像》片主人家的女兒Héloïse一樣是鬱鬱寡歡的,但也都是情竇初開、喜愛音樂。Oliver和Marianne一樣是經歷過世面的人,兩對戀人之間的差異都十分巨大。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再來,兩部片裡,兩位戀人都一起彈琴,鋼琴都是兩個人關係破冰的一大助力。

相見恨晚

這兩部片的尾端,也就是戀人在一起之後,都有激情床戲,可以見到要迎合目前觀眾的影視尺度是非常重鹹的,並且在床戲之後,戀人們都會對彼此說:「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

但是兩部片的最後,他們還是會一起度過蜜月假期一般像是天堂一般的時光,並以這短暫的回憶當作永恆。

悲劇

這兩部都是悽美的愛情悲劇,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Elio是在離別前夕的快樂小旅行時,用喝酒過後體弱多病的「嘔吐」來暗示悲劇的到來。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裡面,則是用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面露絕望的Héloïse幽靈影像的兩次出現來揭示不得不面對的悲劇結尾。

“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die?”

這其實是所有的酷兒片的大主題。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中,另一個暗示悲劇的元素,是「死亡的懸崖」。一開始Marianne知道了女主角Héloïse姊姊是為了抵抗婚配而跳崖自殺,但是Héloïse一出場,還沒有見到他的臉,他就朝著懸崖狂奔。

衝向死亡的儀式,其實是奔向自由。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中,一個停電的夜晚,Elio一家人聚在一起,母親向大家朗讀了十六世紀法國中古時期的故事,講述一位騎士和公主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想而知,那不是僅僅友情而已,騎士無奈地說道:“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die?” 中文是:我要說出來、還是死掉?哪個比較好?

兩部片的主角們都選擇了說出來,事實上是選擇了對方,選擇了彼此。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共同元素:希臘

兩片都有朗誦書籍的橋段,兩者也閱讀的故事都十分有隱喻性,《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朗讀騎士與公主的故事,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裡面卻是朗讀希臘神話Orpheus和Eurydice 的悲劇。講述要把自己的愛人Eurydice從陰間拉到人間的Orpheus被叮嚀絕對不可以回頭,但是在最後關頭,他還是回頭望了自己的愛人。

Héloïse 相對於對於這橋段感到氣憤女僕,反而可以理解為何Orpheus要回頭,他說他是「詩人的選擇」,在對的時間向對方「道別」。

我們可以推測:Héloïse是墜入冥界的Eurydice,他已經先死過一次了,就是他的姐姐的死亡,由於要代替姐姐嫁給米蘭的公爵,Héloïse又要重新回到人間,卻跟真愛Marianne遇見,在真正要回到人間的前一刻,又墜回死亡的世界。

這個墜落其實是在「道別」,因為Héloïse知道,在人間他們是不可能相愛的,而畫作完成即將遠嫁米蘭,對於Héloïse來說就等於墜入死亡。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後面的橋段,Marianne把這個希臘神話畫出來,就是用畫筆永恆地凝結那段美好的愛情。

最後一幕,在歌劇院裡,當Héloïse邊哭邊聽當初他們一起坐在鋼琴前的交響樂時,也是一樣,這段愛情印在腦袋裡成為了永恆,是苦中帶甜。

所以哭中哭著,嘴角還是上揚的,這幕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之藍》最後一幕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Elio的父親在湖底挖出了一具被遺棄的希臘男子雕像,Elio和Oliver在湖邊,用雕像斷掉的手臂握手,之後和Elio父親一起研究這雕像的Oliver,受到啟發,和Elio之間的情感也跨出一大步。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一樣都用了希臘的元素,《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有讚揚男性肉體之美的古雕像,《燃燒女子的肖像》片用了Orpheus的神話象徵兩人的命運。希臘元素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是迸發、點題的效果,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是為結局作出預言和定調。

也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的雕像是永恆的,就算被埋在湖裡,也不減損他的美麗,就像Elio和Oliver的愛情一樣,是永恆的。就算斷掉了手,還是可以接回來,接回來後,愛火又會一觸即發。

這個隱喻我覺得和原著小說裡面,三十年後兩人再重逢有很大關係,但是電影沒有講出來。

「燃燒」的元素

另一個《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的哲學理論是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對世界的看法:他認為「火」是組成世界的元素,「永恆」並不存在,每樣東西是隨時都在變動的。

兩對戀人兩段愛情,都像燃燒的火炬,耀眼但是短暫,卻深深烙印在記憶裡。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長輩的態度差異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片中Héloïse的母親是父權的受害者,因為他之前也因為要婚配被畫過肖像,現在卻成為加害者,是這個悲劇的來源。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面,則是充滿父親母親的寬容、體貼介入,還有Elio短暫的女朋友的寬容。

父親在最後的一段感人的話時說道:他之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也有同志的一段難忘情誼,但是他鼓勵男主角要勇敢去愛,勇敢的痛。

兩片中的長輩都說自己的兒子或女兒時常提起另一位主角。他們都可以洞察到自己子女的感情狀態,但同是過來人,兩者的差異是十分巨大的。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結尾分離的差異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裡面,Oliver上了火車遠去,Elio瞬間昏厥崩潰,隔了幾個月後,Oliver用一通電話為晚地結束一切。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面,卻是神話的角色錯置。Héloïse這次是Orpheus,Marianne是Eurydice。Héloïse身披白紗呼著喊愛人的名字,離別的時刻卻是一扇門猛烈地被大力關上,真愛就突然驟然而止。

電影音樂差別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面,歌曲只有兩首,主要都是以海邊的環境音還有城堡的爐火霹啪聲。

其中一首是,主角們在隔壁村莊一個營火晚會的現場,眾多婦女用人聲合唱,歌詞只有:fugere non possum,是拉丁文,翻成英文是”we cannot escape”,中文是:我們無法逃離。

「不能逃離」的意義代表女主角們無法剋制自己位於另一半愛慕的眼神,但也無法逃脫身為父權社會女性的社會身份。

但在音樂聲和熊熊營火前面,此時此刻,他們的心靈是是自由的,毋庸置疑。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面卻是有許多很多美麗的配樂,為了反映片中的時間是1983年,使用了八零年代流行的歌曲,還有請歌手為本片製作兩首主題曲。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伊甸園元素

兩者之間的愛情都像是伊甸園一樣美好,但是伊甸園最後一定會殞落。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當兩人第一次偷嚐禁果,此時鏡頭轉向窗外「樹」,之後在一個關鍵的戲裡面,桃子(果實)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戲用道具,讓觀眾以後吃桃子時都充滿遐想…..。

《燃燒女子的肖像》片中拿來熱敷經痛的櫻桃籽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禁果。

不過我們得知Marianne之前曾經墮過胎,提供櫻桃籽的女傭也懷孕了,代表他們是已經嘗過禁果了,所以才只剩下籽。而禁果的籽,是可以舒緩痛苦(經痛)的,就像這段美好短暫的愛戀可以是一輩子的精神食糧。

兩部片裡完全沒有道德上的懲罰或是責難意味,這是這個時代酷兒潮流當道的趨勢,非常政治正確。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結論

如果《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是用對方「名字」彼此呼喚,燃燒這片就是用「眼神」在呼喚、連接彼此。兩部都是關於「熱情」、關於超量的愛,縱使場景設定差距腎甚大:《燃燒女子的肖像》的環境是18世紀法國北邊布列塔尼一個與世隔絕的荒涼的小島,《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是在北意大利、一個慵懶的夏天、愜意、美麗。

他們都強調了一個觀念: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裡面,父親最後十分關鍵的一段話,就是,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勇敢涉水進入慾望的湖裡,我們才能真正活著,即使會有極大的快樂以及極大的痛苦。

「自由」的概念,其實兩部片的兩個愛情就像是《燃燒女子的肖像》一開始Héloïse 出場時,懸巖前的「暴衝」,這既是燃燒的那一瞬間,在燃料用盡之前充滿自由、熱情、性感、慾望。

《燃燒女子的肖像》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永恆的靈魂伴侶

柏拉圖《會飲篇》裡面其中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的動力、是他背後的低喃,也是《燃燒女子的肖像》的主軸。

這個世界上的人本來是有兩個頭、四隻手、四隻腿,有男男、女女、男女三種類別,但是天神覺得人們太幸福了,就把人們批兩半,從此,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的另一半,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那個缺失的另一半就是現在所說的「靈魂伴侶」。

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但是對方的「存在本身」,就是他們的慾望目標,這是最神聖、最高階的愛。

兩部片混合了肉體與靈魂的交合,關於燃燒的愛與慾望,就算只是在一起很短暫的時間,但是靈魂會永遠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