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起源的一種傳說

藏族起源的傳說

  公元7世紀上半葉,西藏自有文字開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國王遺教》一書中,就已記載“獼猴變人”的傳說。隨後,各個時代的西藏史學家們,一致認為人是從獼猴變來的。1000多年來藏族地區廣泛流傳著雅礱河谷是人類發祥地之一這一傳說,比起女媧“捏土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各種荒誕的說教,顯然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藏族起源的一種傳說

松贊干布像


  西藏傳說中的古獼猴,滿身長毛,面赤,起初與其他獼猴及飛禽走獸群居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大森林中,以採摘果實為生。不知過了幾百萬年,他們與其他古獼猴,由於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上的差異逐漸會支,脫離森林,轉移到林間草原上生活。這時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以樹葉為衣,以不種自收的野生穀物為食,居住在山洞裡。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與自然界鬥爭,打製一些粗糙的石器,開始有目的地勞動,逐步進化為原始人類,這就是藏族的祖先。山南澤當一帶,至今還可見到某些凹地深溝中積存著幾丈深的腐爛樹葉和埋藏很深的大樹根。 說明這一帶曾經是原始大森林,這片森林一直綿延伸展到工布、達布一帶。解放後,在雅礱河谷發現象牙化石,昌都地區怒江一帶發現恐龍化石等等,這一切說明西藏的東南地區,在遠古可能是熱帶地區。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和森林的減少,古獼猴為了尋找食物,從森林走向地面生活。如今在西藏仍傳說澤當一帶的山洞為藏族祖先古獼猴的遺蹟,索唐一帶的一片園田為古先民人工控制作物生長和繁殖的第一片農田。那些朝山拜神的人們掘一撮土帶回去留作紀念,認為這是神土。

藏族起源的一種傳說


  直到170多年前,還沒胡其他人對人類的起源作過獼猴或猿轉變為人的設想。而藏族史學家根據民間傳說提出獼猴變人民,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利用“獼猴變人”這一傳說,編造並揚傳“觀音化獼猴繁衍藏族人類”。說西藏雪域的眾生是觀音化身所造成的,觀音是西藏雪山區域人類的救護主,大地生長的五穀和豐富的寶藏,都是觀音菩薩的恩賜。從1300年前的吐蕃王松贊干布開始,一直到歷輩達賴,都將自己說成是觀音的化身,是當然的統治者,宣揚“天命論”和“神權論”,把他們自己說成是神權最高代表。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西藏發現了舊石器,從而高產田研究藏族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1977年起,又在昌都瀾滄灑畔、川滇藏三地的要道卡若地區大量出土了新石器,據初步鑑定為距今四千至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人們居住的原始村落。解放後不久,曾在林芝縣境內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匯流處的東北岸,發現了古代人骨,經初步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或銅石並用時期的人類遺骸。據此,可以知道西藏自古就有原始土著居民居住。有人說,發羌是吐蕃的祖先,戰國初,秦獻公出兵攻掠羌地,酋長卯避秦兵,率部南遷,散居各地;犛牛部所征服。這種說法,缺乏依據,不能說明公元前三百多年進入西藏的羌族就是吐蕃的祖先。西藏初步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足可以將西藏的歷史追溯到更遠的時代。


  在人類形成後的原始社會初期,單個人的力量不能抵禦猛獸的侵襲,只有群居聯合的力量才能獲得生存。原始群體的子孫繁衍到一定數量後,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從不穩定的原始群逐漸轉變成以血緣親族關係為紐帶的團體——氏族。在母系社會裡,人們的血緣關係只能依從母系,按照母系來劃分氏族。
  清乾隆時期與七世達賴同時代的松巴堪布著《佛教源流》一書中說:“當藏族人類群體形成後,開始劃分為色、牟、洞、東、祝六個氏族。然後不斷分化為十二個、十七個、四十個氏族。”這些氏族社會階段。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我國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氏族公社被瓦解。聶墀贊普時代西藏進入奴隸社會,它標誌著西藏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對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提供了繼續發展的條件,為歷史發展起了進步作用。

藏族起源的一種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