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讀書是當今大學最糟糕的情況

大學生不讀書是當今大學最糟糕的情況

中國大學的現實是,上課和大學的層次地位是相反的。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大學層次越低,學生讀書越少。事實上,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一流大學,而“教學型大學”基本上是三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教學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上課。

文科大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自己讀書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01

現在的中國大學,大學生們都太忙了,忙得已經沒有時間讀書,沒有時間思考問題。

但忙什麼呢?

首先是忙於上課。一方面是教育計劃中規定的各種課程,比如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平臺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名目之多,連大學老師都有點弄不清楚,學生也是眼花繚亂。與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課程相比,當今的大學課程幾近翻番。教育部曾提出課程“減負”,但就是減不下來,不是學生不願意減,而是大學行政部門不執行,其中有利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陳舊的教育觀念作梗。

另一方面,某些大學的業務部門,為了“業績”和“政績”,還增加大量的輔導課,比如各種提高班、技能班、特色班,諸如“考研提高班”、“卓越計劃提高班”、“職業技能班”、“論文寫作班”等。

大學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樣的大學才是最好的大學?

如何定義“人才”?

大學在培養人才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

上大學和未來的工作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是什麼關係?

教學和科研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

課程的本質是什麼?

教師的職責又是什麼?

……

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我認為,對於大學以及大學教育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當今我們有很多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對“課”的理解。把大學學習等同於獲得知識是很多人對於大學根深蒂固的觀點,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學,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上課,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聽課和考試,似乎課程設置越多、學生聽課越多,其學習的知識就越多,本領就越大。但對於當今大學文科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課?上大學與讀書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聽課和讀書在時間上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高等教育學從來沒有深入系統地研究過,各學科和專業也從來沒有進行過充分地論證。

中國大學的現實是,上課和大學的層次地位是相反的。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大學層次越低,學生讀書越少。一段時間,各大學都對自己的大學進行定位或歸類,或“研究型大學”,或“教學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這雖然主要是從辦學模式和構成上進行區分的,比如“研究型大學”學生中研究生比例佔很高,而“教學型大學”主要以本科為主,但實際上,它也很好地說明了各種層次大學的特徵以及造成這種特徵的部分原因。

事實上,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一流大學,而“教學型大學”基本上是三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因為讀書思考是做研究的最基本條件,其本意是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學術能力,但卻意外地培養了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和學學術品行。“教學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上課,在這裡,“教學”和“上課”幾乎就是同義的,老師的主要任務是上課,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聽課、作筆記和考試,考試成績是學業好壞的主要標準。

頂級“研究型大學”學生的“成才”主要是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來完成的,學校只是給他們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比如圖書、學習和交流的氛圍;“教學型大學”學生的“成才”主要是通過課堂完成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識、智慧和情感,都是從老師那裡“聽”來的。因為學會了自己讀書,所以“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只是人生學習的開始;而由於沒有學會自己讀書,所以“教學型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基本上是人生學習的結束,有的人從此不再與書籍和學習打交道。

更可悲的是,三流大學師資水平本來有限,上課任務重,知識更新慢,又重複講授,學生也不願意聽課,以至最後上課和聽課之間搞成尖銳的矛盾。學校管理部門想出很多辦法管理學生,比如上課不準帶手機,上課點名等。有的老師非常誇張,上課時點一次名,下課時再點一次名,甚至課間休息也點一次名,並且把這種所謂“考核”作為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的依據。相反,一流大學的老師水平本來就高些,課並不多,對課堂非常重視,有的老師對每一節課都作精心的準備,效果反而非常好,聽課的學生很多,良性循環,真正發揮了課堂的作用。

其次是忙於各種活動。當今的大學生可以說課餘活動豐富多彩,比如社團活動、文藝表演活動、競賽活動、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班級活動、寢室活動,有些是集體組織的,有些是學生自發組織的。

大學當然要上課,不上課怎麼稱得上是上大學呢?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學課太多了。應付上課,老師、學生都很疲憊,學校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很疲憊。我認為,大學學習當然要學習一定的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特別是專業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途徑、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知識是無限豐富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並且是與時俱進的,但大學學習能夠給人一生提供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而課程能夠給人提供的知識更加有限。就知識對於人生的有用性來說,知識越是基礎性就越有用。大學的優勢在於,它不僅讓人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知識,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會過時無用,但大學所學習到的如何學習知識卻是終身有用的,它可以保證人一生都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保證人一生都可以不斷獲得知識。

以此來看,大學課程根本就沒有必要設置那麼多,老師根本就沒有必要講那麼多課,學生也根本就沒有必要聽那麼多課。大學課程在類型和知識體系上是有限的,同樣的類型、同一知識體系的課程不宜設置過多,多了就是重複。一個老師的知識可能是豐富的,學問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精髓其實就是那麼多,也即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基礎觀念等是比較固定的,講多了就是老一套,最後只有知識性的東西甚至重複。這也就是一個老師不能在同一個班級開設多門課的很重要的原因。

對於學生,課堂應該只是引導,只是示範,主要是關於課程的概念、定位、背景、範圍、與其它課程的關係、主要內容以及學習方法等,這些東西掌握了,這門課其實沒有必要再聽下去了,其它的任務就是自己去獨立完成了。

就知識來說,書本比課堂要優越得多,課堂上有的東西書本上基本都有,反過來,書本上有的東西課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如果說書本是海洋,課堂不過是一個水池。就水平來說,所有的出版物都達到了講稿的水平,但不是所有的講稿都達到了出版物的水平。書比講義在知識體系上更加嚴謹、準確,當然也更加詳細,能夠給學生更多更大的選擇餘地,而課堂則沒有這種自由。所以,最好的大學生多是不把課堂當回事而選擇自己讀書的人,他們以古今中外大師為師。讀書不僅比聽課具有選擇上的優勢,而且效率也高多了。學生一個學期聽下來所得到的東西,閱讀教材一週就可以得到。很多老師上課不過是照本宣科,這樣的課有必要從頭聽到尾嗎?至於那種除了常識而空洞無物的課,就更沒有必要聽下去,聽那樣的課是受苦受難,是浪費生命。

大學生當然要參加各種活動,除了校園活動以外,還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培養和鍛鍊協作精神,瞭解和認識社會,這也是大學“學習”的範疇,因為大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的。但問題是,現在的大學,學生活動太多了,已經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思維訓練。現在的大學越來越像街道、社區和自由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表演活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電影院、銀行、電信公司等都進入了校園,演員明星等也進校園走穴和搞宣傳活動,這些看似增加校園活力,其實是擾亂了學校秩序,在表面豐富、繁榮的背後是大學空虛、輕浮、躁動不安,這種浮躁不僅是表象的,更是精神的。過去我們曾批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在大學裡根本就沒有這種現象。

與這種不讀書的狀況相一致,現在大學生水平似乎越來越差了。目前各大學都是採取計算“績點”的方式考核和評價學生,“績點”是各種評優、評先進、評獎學金以及保送讀研究生最重要的依據,但可悲的是,“績點”和“優秀”基本上倒掛的,要“績點”高就得多上課,認真地聽課,背講義,考試得高分,就得參加各種活動,也就意味著沒有多少時間自己去看書,但很少讀書的人如何能夠優秀呢?相反,那些自己認真看書的學生,那些把時間花在讀書上的學生則可能敷衍上課,導致考試成績不好,各種活動參加的也會相對較少,“績點”也會比較低,不過,真正優秀的學生恰恰會產生於他們之中。現在保送研究生的名額越來越多,但這並不一定是好事,保送上研究生的學生有可能恰恰是讀書最少的學生,因為推薦他們的理由不是讀書多,而是考試多,參加活動多,“績點”高。

筆者所在的學科研究生面試,問的問題就是讀了什麼書,然後圍繞所讀的書問下去,直到學生答不出來為止,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最初我們還擔心學生讀的書我們沒讀過,甚至沒聽說過,或者學生談的問題太深刻把老師難住了,但這麼多年下來,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往往是幾個回合學生就敗下陣來。學生的很多知識都是從課堂上來的,或者是從教材上來的,還有是從網上來的,或者是從微信上來的。現在的大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坐下來靜心地讀書,根本就沒有時間安靜地思考問題,他們還是沿襲中學甚至小學的學習模式,課堂教什麼就學什麼,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

02

今天,不論是社會還是大學內部,對大學教育都有很多批評、抱怨甚至憤懣,特別是對大學生素質越來越差,水平越來越低,能力越來越弱表示不能理解。按理說,今天的大學條件應該是越來越好了,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師資條件與過去相比有巨大的進步,經費也很充裕,大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也應該是越來越好的,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這些越來越好的條件比如互聯網、手機、電視、電影以及微信、QQ等無一例外地都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不讀書,我認為,不讀書才是大學人才培養問題的根源。

不以讀書為求知方式的大學教育正在形成一種教育模式,而且越來越通行,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中國今天的人才培養,而且將深刻地影響未來中國人的素養。極而言之,當代中國大學教育很多問題都可以說是不讀書造成的,比如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問題,還有為人處世、道德品質修養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讀書而提高,都可以在閱讀中解決,人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智慧等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只不過有的是直接答案,而更多的是間接答案,需要讀者去悟。

大師越多的大學當然是越好的大學,對於大學生來說,讀大學能夠聆聽大師講課,得到大師的指點當然是非常幸運的事情,可以說人生不虛此行。但即使是當今最著名的大學,其大師也是屈指可數的,能夠親聆其講課和指導,更是非常難得和稀罕。

與人類幾千年相比,當今幾十年的大師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分散在世界各地各大學以及其它機構,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根本就不在大學,深居簡出,人都很難見到,更不要說拜師學藝了。但讀書就不一樣了,讀書是以所有的偉人和大師為師,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時間限制,不受語言限制,不受文化限制,不受民族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向他們學習,聽他們“講課”。

最重要的是自由,一本柏拉圖的《理想國》,可以精讀或細讀也可以泛讀;可以慢讀也可以快讀;可以從頭讀到尾,也可以挑選著讀;可以專業性地研究性地讀,也可以消遣性地瞭解性地讀。如果喜歡柏拉圖,還可以進一步閱讀他的其它著作比如《柏拉圖對話集》、《會飲篇》等,乃至《柏拉圖全集》。如果還覺得不夠,古今中外研究柏拉圖的專著很多,我們還可以把這些著作找來讀。這種優越性是課堂無法比擬的,即使柏拉圖在世,即使柏拉圖走進我們的課堂,即使柏拉圖就是我們的指導老師,也無法和讀柏拉圖的書相提並論。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到海外留學,尋找更好的教育資源,接受異域的教育,開闊視野,這無可厚非。由於歷史以及經濟的原因,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多在海外,主要在歐美和日本。留學不僅只是學習知識,接受專業訓練,也是人生很獨特的經歷和體驗。歐美以及日本教育有其獨特之處,特別是理工科教育,不只是和中國大學教育構成互補,更重要的是它的先進性。

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就接受思維訓練,思想方式以及知識來說,只要學會閱讀並且有效地閱讀,不留學也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留學首先要過語言關,而學習語言需要付出很高的時間成本,但即使把某一種外語掌握得很熟練,要真正聽得懂外國學者的講課,也有一個過程。所以,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留學教育,很多學習完全可以在國內完成,可以通過讀書完成,而且效率會更高。

在中小學,老師講解很重要,但到了大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我始終想不明白課堂有什麼優勢。一門“中國現代文學”課程,老師要講一個學期,但自己讀書,一個星期就夠了。於大學文科各課程來說,除了少數技術性比較強的課程比如語言學中的“語音”課,外語教學中的“口語與對話”課,社會學中的“田野調查”課等需要通過上課來完成以外,大多數的課程都只需要老師引導,自己看書學習就可以完成,並且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對於學習來說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束縛,要遵守時間和課堂紀律,不能隨便進出,不喜歡聽也得聽下去。而閱讀則沒有任何約束,喜歡讀就讀,不喜歡讀就放下;難讀可以讀得慢一些,易讀則可以讀得快一些;讀到受啟發處可以停下來思考,不懂處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把問題搞清楚之後再讀。

事實上,即使是中學課堂,一節課真正值得從頭到尾聽下去的並不多,一節課真正值得聽的內容並不多,三分之一就算不錯的了,關鍵就是那麼幾處。大學更是這樣。學術大師講自己的學術研究當然值得認真聽,但一般老師所講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常識,都是教科書上有的內容,根本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通過聽課去掌握。真正讀書的人都知道,除非極少數的經典需要一字一句從頭至尾讀下來以外,大多數著作都可以跳著讀,選擇性地讀,特別是一般性的圖書,真正有創見性的東西並不多,新鮮的內容就那麼一點點,這種書根本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通讀,僅掌握精華就行了。所以讀書到一定程度後都非常快,有些書翻翻就可以知道其大概內容,書讀到一定程度量會變得非常大。

現代社會是知識的時代,和傳統社會最大的不同就是書籍非常多,出版的速度快,流通廣,價格相對低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大多都有書籍流傳,當今有名的思想家、學術大師都有書籍流佈,這些書籍在圖書館可以很方便地借到,如果特別喜歡,很輕鬆地就可以買到。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中外交流不暢,再加上語言的隔閡,外國的書很難看到,即使看得到,也看不懂,但現在翻譯非常發達,即使最新的外國書籍,也能夠很快翻譯過來,從而能夠很好地解決知識、思想傳播在地域隔閡和語言不通方面的問題。

古代由於教育信息以及教育條件不發達,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師傅帶徒弟,老師耳提面命,師生口耳相傳,但現代教育更重要的是靠書籍閱讀,大學本質上是給學習者一個完整的學習時間,為讀書提供便利的條件。

所以,真正的好大學是非常重視閱讀的,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的,相應地,真正的好學生更看重閱讀而不是上課,更重視學習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與閱讀相比,大學課堂是次要的,其它學習方式是更次要的,比如聽講座,學術討論等不過是一種補充方式,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閱讀之外的休息調劑形式甚至娛樂調劑形式。

“書籍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偉人都表達過這樣的意思。閱讀可以讓死人“復活”,可以讓外國人變成中國人,可以讓不認識的人變成熟悉的人,閱讀可以把所有的偉人變成活生生的老師,閱讀可以以所有的大師為師,羅素描述讀歷史:“幸福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們所得到的乃是比幸福更加美好的東西:那就是善於與偉大的人物為伍,生活於對崇高的思想的渴望之中,並且在每一次困惑中都會被高貴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

我認為,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讀大學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利用大學的學習條件學會讀書,知識可能會過時,專業也可能會落後和淘汰,但學會讀書則是終身有用的本領。學習知識的讀大學只是讀四年,而學習讀書的讀大學則是“終身”讀大學,學會了自己讀書就意味著具有知識更新的能力,不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專業上都可以與時俱進。“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語),老師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師的好與不好不在於他的課講得好與不好,或者是否講授了很多知識,而在於他是否教會了學生自己讀書。大學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讀書,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傳授讀書的經驗。優秀教師不僅僅在於其知識淵博、學識深厚,更在於他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能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莎士比亞、魯迅等相比,懂得如何引導學生以這些偉人為師。

今天的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很欠缺,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知識過於偏狹,學中文的不懂歷史、哲學和倫理學,這當然與當代學術分工以及教育分科有很大的關係。各大學都採取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辦綜合班,增加通識課,一年級不分專業,理工科專業增加人文課程,鼓勵跨專業選修課程,開設各種輔導班、提高班等,但我認為這些都不得要害,解決的思路和方向都是錯誤的。知識單一和偏狹的問題只能通過讀書解決。其根本辦法就是減少課程,給學生更多的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有學會了讀書,才能夠真正突破專業限制,並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和能力。所謂“專業”,都是人為地分割的結果,知識本身具有一體性,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任何專業都需要大量的相關知識,只有通過不斷讀書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讓大學生在大學裡真正讀大學而不是讀中學甚至小學,這才是當代中國大學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多,大學最需要的是安靜而不是熱鬧。人不僅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夠思考問題,但思考是需要環境和心境的,是需要以靜心閱讀為基礎的,不能憑空思考。大學生不讀書,這是當今中國大學最糟糕的情況,唯有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