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一線醫護親述:過去一週真實的紐約醫院!

約無疑是現在全美疫情風暴的中心,那裡的醫護人員也無疑站在了最大的海浪面前,他們過去一週過的怎麼樣?有沒有保護好自己?而醫院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呢?


昨天一位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在網上寫下這段文字。


通過文字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紐約醫院,這是緊張且不容樂觀的現實,但是我們依舊看到了慌亂中的從容,以及每一位醫護工作人員的大愛。


很感謝這位醫護工作者的分享,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這篇好文章,讓更多人的瞭解真實的紐約,疫情面前我們一定要做的認真防護,但是也無需太過恐慌。


紐約一線醫護親述:過去一週真實的紐約醫院!


  • 從前上下班的摩肩接踵,到州長要求non-essential workers 都在家工作以後,路上人少到屈指可數,大部分餐廳關閉,雖然州長只是要求不能dine in,但是我看到的其實大部分餐廳都貼了關門告示,就連便利店bodega也不例外。阿拉伯人的餐車都不見了。外賣還開的地方有麥當勞,taco bell。Paris Baguette還開著,特別感動,下班回家路上還能買點吃的。
  • 坐地鐵上下班,地鐵裡空空蕩蕩,地鐵線路停了幾條,而且也不那麼頻繁了。所有的電子顯示屏都在輪番提醒大家怎麼防止病毒傳染,各種語言包括中文都有。一個車廂裡2-3個人最多了,看起來都是必須上班的人。流浪漢能佔著一長條座位睡覺。開車的同事都不敢坐地鐵,雖然我一天坐兩次也沒啥問題,當然注意個人衛生infection control很重要了。
  • 日常戴口罩的人還是多了很多。路上行人戴口罩大概50%,地鐵裡80%都戴上口罩了。和前兩週比起來,還是進步不少。
  • 去Whole Foods買菜,基本上什麼都有,包括廁紙。熟食區關閉。得排隊進店,店裡不允許太多人,而且店員會一直提醒6 ft距離。但是基本上什麼吃的都有。我逢週末去買一次吃的也夠了。
  • 醫院裡很恐慌,病床很滿,我們的幾個ICU都滿了,都是上了呼吸機的COVID病人。另外還開了好幾個新區裝COVID病人。大多數病人年齡都是60+,有基礎疾病,最明顯的基礎疾病是糖尿病,哮喘/COPD,冠心病或者心衰。免疫系統弱的病人也是重災區。有一個年齡38歲的病人沒有基礎疾病,但是BMI 50,也不是健康人。目前還沒見到完全健康的人因為COVID而病重的。
  • 急診室爆滿,醫院在外面還單獨設立了帳篷。大部分人如果是典型的COVID症狀,比如發燒,肌肉痠痛等病毒症狀,沒有其他基礎疾病,我們都直接讓回家隔離14天,連測試都不測試……因為test kits也緊張,而且像紐約這種重災區,基本上測了也白測,肯定都是COVID。所以大部分病人都回家自行隔離了。讓住院的都是ABC (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 有問題的。
  • 胸片的敏感度不高,有些病人的chest xray 正常但是CT就顯示肺炎。關鍵是CT現在也照不過來,太忙。
  • 醫護防護措施非常緊張,和州長說的物資充足完全不一樣,我們都一個N95用一個星期,外面再每天套一個雙層外科口罩。全身的防護服是沒有的,就是普通的無紡布。
  • 藥品緊張,所有的人都在用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mycin,全部在經銷商那兒backorder,能下一單就下一單,但是基本沒貨。我們上週一直就缺貨,全醫院只有100片hydroxychloroquine 都不知道怎麼辦,前幾天好不容易才進了一批三千片的hydroxychloroquine,大家能稍微放鬆一段時間。
  • 每天查房都討論怎麼治療COVID,什麼時候用激素,什麼時候用IL-6單抗。信息比較混亂,誰也說不清楚。

暫時想到這麼多,不想變成政治討論,現在每個人對COVID的看法都不一樣。


主流媒體喜歡報道這個記者死亡,那個醫生死亡,問題是媒體也不知道人家到底是有什麼基礎疾病。


反正我們一線看到的重病沒有一個是健康人,門診和急診裡有太多類似感冒症狀的健康人都讓回家了。


所以感覺媒體報道出來的印象還是有偏差。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印象,和其他一線人員不一樣的印象也是有可能的。


正如這位網友所說,他看到的只是他眼中的醫院情況,不具備代表性。但是我們也希望所有人能夠真實瞭解紐約醫院的情況,不恐慌不傳謠,做好防護,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