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迎獎之作


茅獎揭曉前後

每四年一度茅獎揭曉之後,文壇總會熱鬧一陣子,作家風光一陣子,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榮譽和掌聲,忙的不可開交。然後,讀者趨之若鶩地跟風,掀起一股全民讀書的熱潮,平時不怎麼讀書的人,也跟打雞血似的來了精神,就連我這樣的一個保安大叔,也要振臂一呼,躍躍欲試,也要逐一讀一遍獲獎的五部作品,想親身體驗一下茅獎到底是咋回事?這些作品寫的怎麼樣?這可是我的人生從未獲得的勇氣和豪情!

8月16日上午,當茅獎作品公佈出來之後,網上火了,朋友圈爆了!頓時成了讀書人的歡樂的節日,彩旗飄飄,擂鼓喧天!我也唯恐落後,也不知道哪來的勁,一咬牙,一跺腳,去噹噹下單,準備全拿來。可惜,還是出手慢了,第一時間就被搶購一空,還是各大圖書網站把這些作品封存待售,反正斷貨了,大部分獲獎作品處在預售中。

在8月12日第十屆茅獎作品提名獎公佈以後,我就開始“賭”哪些作品能進前五,但我知道,李洱《應物兄》、徐則臣《北上》這兩部作品是板上釘釘子的,明擺的事,準獲茅獎。李洱的《應物兄》的網民呼聲太高了,雖有爭議的聲音,但更多的是一致的聲音,這部作品我今年三月份就讀完了,在我心中評價極高。徐則臣的《北上》呢,他是第九屆憑藉成名作《耶路撒冷》獲茅獎提名獎的作家,這就好像上屆進入茅獎待獎委員會“常委”,這四年中只要有符合宏大主題的作品,就準進茅獎“政治局”一樣,所以,這兩部作品獲獎是沒有懸念的。

我就開始“押”其餘三部作品,梁曉聲的《人世間》是我看好的第三部作品,放在購物車裡,又看好葉舟的《敦煌本紀》,我的預測這兩部作品只能二選一,具體是誰時我也定不下來。劉亮程的《捎話》,我也期待他獲獎,原因是喜歡他的鄉土哲學散文。葛亮的《北鳶》是部公認的好作品,但葛亮、徐則臣同是70後實力派代表作家,也只能二選一,就把《北鳶》忍痛割愛,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有點早了,如果晚兩年出版,評委們會不會考慮給70後兩個名額,你的這部作品出版三年了,反響還這麼好!真替你可惜!但沒關係,下屆茅獎在遙遙向你招手,你還有“中國三部曲”第三部呢,加把勁啊!沒想到,參與“押獎”也是難以抉擇的心理過程,讀者的感情傾向是如此強烈,尤其梁曉聲,劉亮程我的內心期盼他們獲獎。

我要說的是,要理性地看待茅獎,茅獎就是給當代知名作家輪流頒獎,這屆你的,下屆我的,我得了茅獎之後,下部作品寫得再好,我也不要了,“禮讓”給未獲茅獎的作家們。茅獎是根據作品的主旋律和宏大主題,再按照茅獎評選條例和標準,平衡地域、作家年齡,出版社、作品出版時間,作品字數等各自因素綜合的結果。不是你想象的那麼高。前幾屆的茅獎作品經過時間的過濾和篩選,能留下幾部作品讓讀者愛不釋手,回頭再望一望的呢?

幾經取捨,在茅獎揭曉前,我先買下了《北上》、《捎話》、《敦煌本紀》。 關於我對茅獎的認知,暫談這些,現在談《北上》。

1901,“小波羅”北上的尋親之旅

徐則臣的《北上》是我閱讀的第十屆茅獎後第一部作品。讀後的感覺後有些失望!豆瓣評分也不高,反應平平。作者在宏大的主題下掩蓋了一切不足,作者的筆力,故事的情節託不起他的雄心壯志和文學理想,沒有寫出大運河到氣勢和“流動”的靈魂,讀後感覺簡單膚淺,好像面面俱到了,但多處落腳點都沒寫到位,沒有寫活,感到了作者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如說是《馬可波羅遊記》的新版,用“現代版”更貼切,沒有什麼新意!

現在的當代著名作家只要是一部作品甫一問世,就會得到評論家和作家的圈內好友一片“熱捧”和“盛讚”,讀者就納悶和好奇,果真如此嗎? 普通讀者雖然不專業,認知和理解有很大的侷限性,但凡是能有讀這本書定力的人,也會有一個基本的“直覺”,我相信直覺,並沿著“直覺”一路北上去探個究竟?

讀這本書有必要先了解十三世紀的意大利的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旅行、生活十七年,所寫的一本書《馬可波羅遊記》。這本遊記影響歐洲對中國認知和嚮往,通過沿運河對中國的所見所聞,詳盡記錄了中國當時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還有茶文化。這本遊記對以後的新航路開闢產生的很大影響,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對大運河的未來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小說中的小波羅、弟弟馬德福,英國畫家大衛·布朗都是夢想來中國做運河上的馬可•波羅。中國的運河是他們的朝聖,他們的願望就是重走一回馬可波羅當年來中國的路。

我是抱著寫書評的目的去讀這本書的,必須精讀細讀,直到讀懂為止,也是為了客觀公正去評這本書,所以我又用了幾天時間讀了第二遍,感覺自己基本理解對這本書的認識。

大運河是作家徐則臣的原鄉,自小生活在大運河淮安段,書寫家鄉的這條河流是他的文學夢想,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興奮之餘,產生了創作《北上》的衝動,一位作家,沒有衝動的創作慾望和不可阻擋的創作激情,一部成功的作品很難問世。

《北上》在大主題,大敘事,長時間的結構框架下,以歷史和當下兩條主線。以意大利旅行家保羅·迪馬克(小波羅),懷著對他的前輩馬可·波羅的崇敬之情,手持一隻派克筆,隨時隨地做沿河北上記錄和田野調查,懷著對中國及運河有著特殊的感情和嚮往,要做一個今天的馬可•波羅,由謝平遙做翻譯陪同走訪,來中國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蹤的弟弟費德爾·迪馬克(馬德福)的經歷,與挑夫謝常來一家,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人的一路相隨的共同生活及所見所聞,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考察,個人命運和歷史結局的反思,把每一個運河人零碎孤立的家族故事和命運,及周家後人的文物收藏和民俗旅遊,馬德福的後人考古,孫家後人的攝影、謝家後人的“申遺”,一個個故事,拼湊成一個完整的運河史敘事長卷,彷彿親歷,如臨再現。這條線索是順流而下的。

《北上》的歷史線索,以中國辛亥革命時期,戊戌變法的失敗,這正是中國發生鉅變的前夜,這個時期運河漕運的衰敗史的肇始,所涉歷史事件有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八里臺之戰的英雄聶士成之死,秦如玉被日本的瘋狗咬死,孫宴臨的小祖父因拍裸女照在文革期間被判刑等。

小波羅喜歡喝中國茶,《馬可波羅遊記》對中國的茶葉也有記載。小波羅喝的都是好茶,太平猴魁,碧螺春、普洱茶等,還一直保持著數茶葉的習慣,喝前數葉數,喝過後再撈出來數葉數,他喝茶時喜歡看茶葉慢慢舒展開來的樣子,這也是每個愛茶人的習慣。小波羅在船上和守備大人喝的是“太平猴魁”,這種茶產量極低,有錢也難買。小波羅在喝碧螺春時,有著非常細緻形象的描寫,喝完一壺時,脖子上冒了一層細汗,說了聲“通了”“透了”,這就是喝茶的境界,把中國的茶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們的後代周海闊,邵星池更會喝好茶,喝的是日照綠茶,感謝徐則臣在茅獎之作為日照綠茶打了免費廣告,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感受到,當下的綠茶最好的當屬日照綠茶。

謝平遙是運河的百科全書,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謝平遙又是小波羅的翻譯,隨從。謝仰止、謝仰淳是謝望和的堂叔,謝望和是電視製作人。 邵秉義、邵星池是運河的船伕,邵家是濟寧的世代船家,邵常來是邵家的祖父、曾祖父。邵常來是挑夫、廚子、水手,相當於船上的師爺,他做的最好吃的一道菜是麻婆豆腐。邵秉義說:我的祖輩都跑船,那時的船叫“屋船”,也叫“棧船”,船就是他們的家,船就是他的命,一家人吃住行都住在船上,這輩子我換的船,一條比一條大、一條比一條快,一條比一條先進,我也是與時俱進的船家。

《鸕鷀和羅盤》這一節就是寫邵家的。鸕鷀是形容邵秉義水性好的,鸕鷀就是邵秉義,邵家的傳家寶羅盤是由邵常來傳下來的,是邵秉義是送給邵星池結婚的禮物,這個黃銅做的羅盤。在邵星池急需用錢時以兩萬五的價錢賣給了周海闊,後來又被邵家原價贖了回去。周家的祖上週義彥一百多年前就是在運河上跑船的。周海闊把這個羅盤作為小博物館客棧的鎮店收藏。邵家的“羅盤”打開了濟寧運河歷史一個新的維度和船業史見證。

攝影世家孫過程,是孫家的祖上老人,與哥哥孫過路同是義和拳民。他們的叔父孫立心以拍人物攝影出名,文革時期因拍女人裸體照,以流氓罪夥刑五年,從牢裡出來後,攝影讓他家敏感謹慎了五年,但仍未改攝影世家的傳統,後代孫宴臨是著名的畫家,攝影師,為製作《大河譚》凝聚他辛勤的汗水。

馬德福無疑是時代的幸運者,在戰火繽紛的年底有幸活下來,在中國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和秦如玉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和後代,並且的自己的長相越來越像中國人,胡問魚(二蛋)娶了馬思德的孫女馬思意,胡念之(運河考古學家的胡老師)和姐姐胡靜的母親就是馬思意。馬思意的奶奶是秦如玉,馬德福就是胡老師的太姥爺了。

馬德福對如玉有救命之恩,當年秦家代理給風起澱的井水投毒,遭到村民和拳民的憤恨,如玉被兩個義和拳民的頭目綁架,馬德福拔出手槍射殺了兩人,秦家母女得救了。他倆開始了北上逃亡之路,逃到了北運河終點北京通州的蠻子營。這也就是作者“北上”的終點,目的地。這樣的安排巧妙有意義,馬德福在中國尋到了根,紮下了根,有了後代馬思意,考古學家胡適之等人。

馬思意是性格溫和善良的人,《在門外等你》就是寫的是她,一家人不管誰外出,她總是把所有的事情給你弄利索了,不管你在屋裡磨蹭多久,她都表現的淡定從容,不著急,總是習慣說“我在門外等你”。

大衛·布朗是英國著名的畫家,彩繪畫畫的好,畫如玉畫得更好。他也是懷著對中國的好奇和神往來到中國。大衛的夢想也是做一箇中國運河上馬可·波羅,娶箇中國的老婆,在水上走,在河邊生活。他是暗戀秦如玉的,把如玉珍藏於內心裡,把如玉的美從內心溢出訴諸於畫上。把如玉的美畫的神乎其神,畫的跟真人一樣,又好又漂亮!

2014.《大河譚》成功申遺之途

這部分是《北上》的第二條線索,是沿運河溯流而上的,由北京到杭州,由今昔追往昔。從2014的大運河申遺成功開始,也是《北上》的當下線索。謝望和、孫宴臨等他們為了大運河申遺成功,投入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精力,做的一檔以運河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是《大河譚》,在缺錢缺人的情況下,各路人馬開始了大量的史料蒐集和民間調查,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全媒體展示運河人和運河的共同自傳。併成立了“望和影視工作室”。

西蒙•格朗瓦爾是一位“瑞拍客”,一個外國人(歪果仁)眼中的水運中國,他拍有大運河系列從南到北的短視頻,表達對中國的熱愛,也是西方人看到日新月異發展中的中國。

周海闊是收藏專家,收集了許多運河文物,經營著一家“金磚博物館”和“小博物館號”的遊艇。“小博物館號”是來回巡視他經營在運河上十二家連鎖民俗客棧用的,展現了運河上的蓬勃發展的民俗旅遊業。其中濟寧店的收藏品就能勾勒出濟寧作為運河重鎮的歷史脈絡。助力了濟寧民俗旅遊業的宣傳。周家的小博物館做的是公益事業,免費向社會開放。周海闊的客棧掛著一副馮友蘭的學術對聯“闡舊邦以輔舊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也是徐則臣在這部作品所要表達歷史情結和當下現實情懷。

周家燒窯在蘇州也是很有名氣的,周海闊把運河上下所有的為皇家燒製磚瓦的古窯遺址都考察了一遍,而且只燒錢,不掙錢,只有這樣,周海闊才覺得是正事,樂事。也是喻指作家徐則臣為創作《北上》所下的功夫和發自內心的情懷。 《北上》所展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京劇麟派創始人周信芳、淮海戲,彩繪、刻畫雕版、宣德爐、楊柳青年畫、北宋汝瓷、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乾隆皇帝就有好瓷、好詩的兩大愛好。文物之所以貴重,關鍵在於每一個民間老物件背後的一連串故事。 運河兩岸的名勝古蹟有漕運總督府、漕運博物館、淮安船閘、板閘、大閘口、鎮淮樓、文通塔、清江浦樓、河下古鎮,蘆葦蕩等作者都進行了適當的切割和交叉,展現了運河豐富的人文色彩。

天津塘沽的風起澱做年畫的有兩家,秦家和袁家。楊柳青古鎮村村街街都是做年畫的,比如有名的年畫《蓮生貴子》、《蓮年有餘》、《三星圖》、《龍王行雨圖》等,都會讓你重溫津門地方的文化特色。

兩封信

在戰爭中,很多人都在給家裡寫信,免得突然犧牲,連句話也沒給親人留下。“兩封信”中的第一封信是大衛·布朗和馬德福失散後,寫給小波羅的。大衛和馬德福在侵華戰爭中兩個人結下了深厚感情,這封信講述他和弟弟馬德福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對中國民眾昊無人性的搶劫、掠殺及血腥屠殺,遭到了清軍和義和團將士的頑強抵抗,認識到戰爭帶來的殘酷和民族感情傷害,對所遭遇的創傷表示哀痛和散發人性的憐憫之心。 第二封信是一封意大利語的“蠟封信”,是馬德福留在中國的見世之作,這封信是一箇中年漢子在運河邊挖文物挖出來的,還有一根手杖和手杖上的玉,這和邵家的“羅盤”一樣有價值,被周海闊以八百元買來放在曾經放羅盤的位置。這封信對胡適之這一代人尋祖認宗有著特別的意義,是馬德福在中國紮下的根,他的後人尋到了根,在《北上》作品中有著“尋根之旅”的重要意義。

徐則臣寫河,並不直接寫運河曾經磅礴的氣勢和輝煌的過去,而是寫運河人在歷史的變遷中不同的人的命運,網上有讀者與張賢亮的寫的河對比起來。有對比,有區分,才會有驗證,時間的河流會過濾出來一切好的文學作品的。

對《北上》提出點質疑的聲音,我認為這部作品是盛世下的文學創作繁榮與虛幻的焰火下紅極一時的文學現象,宏大的主題映襯下與生硬的拼湊題材的組合,崇高的運河情懷與沒有鮮明的個體靈魂的落差,作家的寫作技巧在這部作品並沒有突破和創新,整部作品開頭不吸引人,讓讀者很難融進與作品的感情,共鳴和閱讀的衝動,幾次都有昏昏欲睡的感覺,結尾也倉促草率,以馬德福塵封的一封信,大運河的申遺的結束,讀後感覺怎麼就這麼簡單的結束了,沒有引起沉重的思考,也沒有寄託和希望的情懷,感覺只是“回望”,沒看到“未來”,只有遺憾和懷疑,這就是迎合茅獎的一部作品嗎?

徐則臣寫作《北上》的雄心壯志沒有實踐他的文學理想,試圖通過運河的百年曆史滄桑感,運河人的家族命運感去喚醒沉睡的運河,還原運河的雄渾奔騰不息的生命力,運河的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再次讓世人感受這條河的脈息和賦予新的使命,如生態環境和休閒旅遊的功能和運河申遺後的期待,都顯得未盡人意,我雖盡最大努力,用心去擁抱這部作品,感覺自己也讀懂了,釐清了作品的結構框架,讀後還是有與期待的落差,這個落差我很難表達清楚,就是感覺主題太大了,著眼點太散了。有些情節擰巴不自然,人物也平行化,讀起來不順暢,讀後印象不深刻和未留下讓人回味的地方,不是心中的文學作品的樣子,我很懷疑當代文學作品在迎合某種一致的東西,文學性普遍降低,讓讀者看後失望,沒有個性,這個時候讀者想起了莫言、餘華、陳忠實、楊顯惠等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家。這是一個普通讀者的真實的聲音和直覺,也是善意的對待一部作品的真實感受,別無其它。

徐則臣是我喜歡的70後實力派作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南下》。

《北上》——迎獎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