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大幕開啟:2020年招考新模式將初步形成

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推廣綜合素質評價、嚴禁違規跨區招生

中考改革,大幕開啟

到2020年左右,高中招考新模式將初步形成  

  教育部日前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拉開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根據《意見》,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將合二為一,綜合素質評價將成升學依據或參考,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

  距離“初步形成”中考新機制,還剩下4年時間。如何在這段並不長的時間內,夯實基礎、設計一個較為嚴密完善、既公平公正又有利於各類人才甄別培養的新的考試和評價體系,並不容易。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中考招生制度改什麼,怎麼改,又將面臨哪些難題待解?

  一考多用

  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中考合二為一,成績作為畢業、升學依據

  在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看來,推進中考改革十分緊迫。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同時,近年來,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還存在著招生錄取唯分數論、招生行為不規範等突出問題,亟待破解。

  因此,《意見》所列主要任務的第一項,就是要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把原本的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合二為一,考試成績將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基本依據。

  相關負責人表示,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將兩項考試合一,實現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試,減輕學生重複備考的負擔和壓力。近年來,許多地方進行了“兩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稱、要求不一,這次進行了統一規範。

  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後,考試科目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以往的中考都有固定的考試科目,這就在一些學校中形成了“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傾向。而本次改革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的範圍,也就是“全科開考”。

  “全科開考”會增加學生負擔嗎?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介紹:“並不是所有科目成績都要計入最後成績。除語文、數學、外語、體育科目外,根據文理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確定其他具體科目及數量,選擇部分科目作為錄取計分科目,沒有納入總成績的科目考試成績合格即可。”

  在成績呈現方式上,教育部也提出可以採用分數、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等級”呈現,模糊同一水平考生在考試分數上的細微差異,避免學生“分分必爭”而導致的過度競爭等不良現象。

  相關專家表示,“兩考合一”本身就意味著降低中考命題總體難度,更多研究命題科學性和考試效能。初中階段,從孩童到青春期,正是學生的心靈最敏感脆弱的階段,健康成長、在全科目學習和實踐中認識自我興趣與特長最為重要,“一考定終身”“考倒一大片”不可取。

  綜合評價

  思想品德、藝術素養、身心健康、社會實踐等將成中考招生參考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高考改革率先在浙江、上海進行試點,綜合素質評價逐步在高中階段推廣。自2017年起,上海高校招生將使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此次《意見》的發佈,意味著初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將在全國逐步推行。

  《意見》明確要求,試點地區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中考招生錄取的依據或參考。地市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綜合素質評價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學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制定具體的使用辦法,使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真正發揮作用,破解唯分數論。

  “要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個方面,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在當前還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課題。它需要人們注重過程性的評價,即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與記錄學生的行為。”華東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院長陳玉琨說,“學校和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寫實記錄,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活動記錄和典型事實材料,注重學生在行為中的閃光點。並且,教師要充分利用寫實記錄材料,對學生成長過程進行指導,促進學生髮展進步。診斷髮展問題,對學生的成長大有幫助。”

  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綜合素質評價在操作層面仍需反覆斟酌。舉例來說,藝術素養如何評價?是否把所謂的藝術考級作為衡量標準?一個學生,他沒有所謂的藝術考級證書,就一定意味著他沒有藝術素養嗎?再進一步說,那是否要去鼓勵學生進行藝術考級?這又與素質教育的方向和初衷相違背;但不以藝術考級作為標準,那麼如何來評定?”

  張人利表示,除了綜合素質所包含的內涵本身的標準問題,還有區域間的標準統一問題。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從農村的整體教育情況來看,既沒有經濟實力進行所謂藝術教育,同時也沒有這樣的教育資源和環境。

  “綜合素質評價是中考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最大的挑戰。”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說:“綜合素質評價的推出,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克服了僅僅用終結性的中考成績來選拔學生的弊端。”

  相關專家表示,邁出綜合素質評價這一步,是必須,卻也十分不易。如何儘量做到客觀記錄,減少人為干預甚至造假,又可以準確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是一大挑戰。制度、程序、監督體系設計,其實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哪怕有一步的疏漏,都可能讓腐敗鑽了空子,放大操作“不規範”問題。

  治理亂象

  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嚴禁違規跨區域和擅自提前招生

  “家長投資500萬元加10分”“從業10年及以上的環衛工人子女加4分”……五花八門的中考加分政策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不管是鼓勵類還是政策類加分,很多地方都曾因為繁多的中考加分項目引來爭議,在有的地方,15%以上的考生都能獲得加分。家長質疑、考生無奈,而隨著高考加分項目的壓縮,中考加分的“瘦身”也顯得緊迫起來。

  《意見》明確提出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一是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二是要求各省組織對本地區加分項目和分值進行清理和規範,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項目,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地方實際保留的加分項目,要嚴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公示制度。

  除了加分亂象,近些年,各地高中因“搶生源”而違規跨區招生引發糾紛的事件也屢見報端。名校“掐尖”、搶奪優質生源,不利於教育均衡,有違教育公平。就在今年,某地市就因為優秀學生被大規模搶走,公開在教育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佈“緊急通知”,禁止該地中學生到外地讀書,引起了當地家長和學生的廣泛爭議。

  為此,《意見》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規定,規範學校招生行為,進一步明確招生範圍、招生規模等,嚴禁違規跨區域和擅自提前招生。

  相關專家表示,掐尖、搶生源,以優秀生源來揚學校的名聲,改善生源結構質量,甚至在中高考分數發榜後你爭我奪互相揭短,這樣不足外人道的招生現象屢見不鮮,其根基無非在於急功近利,不以教育的社會責任為意。教育行政部門不能止步於“禁令”,而要培根固本,建立多元的學校評價制度,不單以升學率高低來決定資源投入,多培育在基礎領域深耕的教育家,而不是隻會使勁兒掐尖的名校長,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才是中國教育成功的標誌。

  此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否參加綜合改革試點,由各地自行確定,教育部不做統一規定;綜合改革試點從2017年之後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現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試點地市仍執行原來的考試招生辦法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